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25|回复: 3

[语文上册]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参:八 规则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5 11: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晏子使楚》教学指导
       
          〖课文分析〗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晏子终于从大门进入楚国;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写晏子拜见楚王,回击楚王的经过;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写楚王设宴设计辱齐,晏子设喻破计,维护了齐国尊严。叙述语言简洁生动,结构精巧,紧凑完整,故事情节有起有落,矛盾冲突合情合理,且高潮迭起,扣人心弦。既干净利落又风趣幽默,具有极强的故事性。
       
          课文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描写楚王与晏子的对话,双方辩词的锋芒,都表现得准确而生动,恰当地体现了人物的身份特征。晏子对楚王的三驳,描写得相当精彩,从中不难领略到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的机智灵活的论辩、反击技巧,和他处处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文中楚王的话不多,且多为设问口气,但短短几句便把他目空一切、傲慢无礼的神情传达得活灵活现,最后描写楚王以尴尬而收场,并被晏子的机智、口才折服,不得不向晏子道歉,给人以妙趣横生之感。
       
          〖要点提示〗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晏子使楚》这个故事的内容。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2.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3.抓住晏子三斗楚王时据理力争的言行,体会“侮辱”和“尊重”两个词的含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中心,抓住主要的内容,复述课文,表演课文剧。
       
          〖教学建议〗
       
          1.课前,鼓励学生读文提问,搜集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人物关系。
       
          2.教学中,可采用整体把握―思考领悟―深入探究―迁移运用四步进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围绕课题“晏子使楚”自设问题阅读课文。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楚王暗走侮辱之术,晏子明出尊严之招。抓住“侮辱”和“尊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体会这两词的含义。如: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对待的?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词语(包括言、行、神态等)。分小组学习:边读课文边体会晏子是怎样对待楚王的侮辱的。在交流中,重点体会晏子的语言及神态、动作。有感情朗读,根据晏子和楚王神态、动作的变化、读出不同的语气(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范读、分组齐读)。体会:楚王为什么 “只好赔不是:‘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被大夫取笑了’”。可借助投影片或图片讨论:楚王这三次的做法一样吗?一个大国的国王居然败在晏子的手下,不得已向晏子道歉,并说出心里话,由此可以看出什么?晏子毫不示弱,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次次战胜了楚王,是为了什么?体会晏子在与楚王针锋相对的斗争中能言善辩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联系现实思考晏子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义,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晏子是怎样与楚王交锋的。可在具体环境下,比较两段话有什么不同?总结简要复述的方法:抓住主要内容,语言概括、改对话。
       
          3.课后,鼓励学生把本文与原文对照读一读,并把这个故事简要地讲给别人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806
发表于 2016-8-15 12: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他的尊严》教学指导
       
          〖课文分析〗
       
          《为了他的尊严》记叙的是一位老妇人毫不客气地让乞丐搬砖头获取所得,使乞丐获得了自信和做人的尊严,从而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成功的故事。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可以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8自然段,先详写独臂乞丐乞讨来到老妇人家,老妇人毫不客气地叫他把屋前的砖搬到屋后才肯给二十元钱。起先,独臂乞丐很生气,老妇人就自己搬给他看,后来独臂乞丐还是很辛苦地搬完了这些砖。临走的时候,他向老妇人要下了自己擦脏的白毛巾作纪念。第二部分为第9~12自然段,写双臂乞丐宁可不要施舍也不肯搬砖,以及妇人与孩子的对话,点明妇人坚持让乞丐搬砖的原因。第三部分为第13~21自然段,写独臂乞丐成功后,谢赠老妇人,老妇人不接受这种赠送。全文说明了只有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才有尊严,靠施舍养活自己是可耻的这样一个道理。
       
          课文中“妇人的孩子”代表了慷慨施舍乞丐的人,他们不懂得与其向乞丐施舍,不如唤起他们的尊严;“双臂健全的
       
          乞丐”代表那些能干活而不肯干活、宁可低三下四去乞讨的丧失自尊的人。乞丐原来希望得到老妇人的施舍,老妇人不肯施舍,却让他们搬本来不需要搬动的砖头来换取二十元钱,实际上是为了唤醒乞丐的尊严。课题《为了他的尊严》就是以这个中心意义命题的,老妇人的行为实质上是尊重乞丐,教乞丐学会自尊,才会去创造财富,造福自己,造福社会。独臂乞丐用实际行动证实了自己的价值,说明了人一旦有了自尊,就有勇气和毅力去克服困难,创造奇迹。
       
          课文生字较少,可随文学习,或鼓励学生自学,掌握生字新词。
       
          〖要点提示〗
       
          1.正确地朗读课文,体会乞丐从女主人那儿得到做人的尊严,懂得了自尊。
       
          2.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理解课文意思,把握文章的特色,了解文章中的孩子与双手健全的乞丐这两个人物在表达中心时所起的作用。
       
          〖教学建议〗
       
          1.可以与“语文天地”“开卷有益”中的《嗟来之食》同步学习,同时阅读这两篇文章,提出两种不同的观点。查阅资料,找好证据。可与“语文天地”里的“日积月累”词句积累同步进行。
       
          2.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理顺学生提出的各种观点,尽可能地概括成两种相反的观点,围绕两种相反的观点,指导朗读课文,引导辩论,在唇枪舌剑的辩论中感悟女主人的自尊和尊人之举,领悟乞丐的尊严觉醒的动力和影响力。
       
          3.课后,结合自身的经历说说做人的尊严,或讨论社会现象。提示学生整理好发言材料。
       
          4.建议上两节连堂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356
发表于 2016-8-15 13: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尊严―语文天地》教学指导
       
          〖日积月累〗
       
          写摘录笔记
       
          本单元可根据情况进行班级或小组经验交流,组织学生谈谈做摘录笔记的体会,对照第四单元制定的常规,看自己在摘录时做到了哪些,需要注意哪些,哪些常规需要修订。
       
          本单元摘录笔记继续用学过的方法积累新词、好句,提醒学生自学生字,在积累的同时理解词意。课后摘录的这两句话是因果关系,但不是常见的先因后果的顺序,而是把表示原因的句子放在后面。引导学生摘抄文章中出现的新句式,并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读古诗文
       
          第一句话出自《易经》,是说人要顺应天时,具备自强不息的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句与之相对。《易经》也叫《周易》,道家重要经典,是研究中国思想史的重要资料。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作为占卜之用。《传》包括解释卦辞、爻辞的文辞共十篇。《周易》通过八卦的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自强不息:自觉努力进取,不懈怠,不停止。
       
          第二句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原句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后两句的意思是有了财富,不能放纵自己,整天沉溺于酒色。看到贫穷的人不欺侮,面对威猛的武力也不去没有原则地屈就,这才是大丈夫。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第三句名言的作者是德国著名戏剧家、诗人约翰?克?弗?席勒(1759―1805)。他出身于医生家庭,学过法律和医学,代表作有《阴谋与爱情》《美育书简》等。
       
          建议:教师可以在学习《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交流,或者和“开卷有益”、“畅所欲言”结合,引出话题,展开班级讨论。
       
          〖自读课文〗
       
          嗟来之食:“嗟”叹息。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或释为用尊严换施舍的做法。
       
          在阅读本文的基础上与“畅所欲言”结合组织学生活动。
       
          本文选自《礼记?檀弓》,原文为: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sì)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口语表达〗
       
          与阅读“开卷有益”中的《嗟来之食》相结合,可以组织学生以“那个人到底应不应该吃黔敖的东西”为主题展开一场辩论,辩论双方均阐明理由。辩论前,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查找有关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还可以给学生讲一讲韩信“忍胯下之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引导学生对尊严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习作〗
       
          1.可以将自己在辩论中的观点整理成一段话,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充分说明理由。
       
          2.这个故事可以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也可以是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还可以是读过的书中某个人物的故事。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心情和想法,把文章写得“有情有意”,同时也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200
发表于 2016-8-15 15: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囚歌》教学指导
       
          〖课文分析〗
       
          《囚歌》是1942年11月,叶挺在重庆囚室中写下的。被后人广为传诵。本诗表明他为了坚持真理,维护信仰的尊严,宁愿“坐穿牢底”而决不乞求“由狗洞子里”爬出来获得“自由”的决心。充分表现了一个革命者坚持真理,坚贞不屈的气节。
       
          全文共有三个小节,第一节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威逼利诱的卑劣手段和丑恶的嘴脸。头两句,用对比的方法,揭露了反动派的倒行逆施。“人”指的是革命者、真正的人。“为人进出的门”指的是革命者和真正的人所走的门。敌人对真正的人―――革命者,牢门紧锁。“狗”指的是革命队伍里的叛徒。“为狗爬出的洞”是指让叛徒走出牢房,只要他出卖革命,就给他所谓的“自由”。“一个声音”,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卑鄙无耻的威逼利诱。他们以“自由”为诱饵,妄图使革命者放弃真理,背叛革命。
       
          第二节告诉人们:并不是“我”不爱自由,但“我”希望的是真正的自由,而决不是跪在敌人面前出卖灵魂换取的所谓自由。充分表现了一个革命者坚持真理,坚贞不屈的气节。
       
          第三节写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地下的烈火”,比喻人民革命的熊熊烈火,还表现了作者的革命必胜的信念。“活棺材”指监牢,指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永生”,永远存在,课文指永存不灭的意思,抒发作者决心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身的壮志豪情。
       
          〖要点提示〗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感受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的内容。重点分析诗人在“爬出来”和“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两者中的选择,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内涵。
       
          〖教学建议〗
       
          1.课文的年代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可创设情境设疑导课。据史料记载,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有两千多万的革命烈士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革命英雄在战场上流血牺牲,有的革命同志不幸被捕,很多同志在敌人暗无天日的监狱中终日忍受着严刑拷打,残酷迫害,他们吃的是霉米饭,睡的是稻草,但是他们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向敌人投降。启发学生体会叶挺将军在狱中写的《囚歌》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2.教学中,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诗歌,整体感受课文内容。重点理解诗句,体会感情。采用多种方法鼓励自读感悟:在敌人监狱中的革命者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做 “人”,坚持自己的革命信念,把牢底坐穿,要么当“狗”,从狗洞里爬出,当叛徒向敌人屈膝投降。诗人选择了前者。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
       
          3.在理解两个“自由”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叶挺将军的革命立场。诗人情绪饱满,气节凛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出《囚歌》是表现革命者的正气歌。
       
          4.鼓励学生课后收集革命诗歌,读一读,体会表达的感情,并摘录下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5-19 00:27 , Processed in 0.090164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