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儿童教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54|回复: 1

案例:教育,应从辨别孩子的需要开始

[复制链接]

10万

主题

10万

帖子

3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5059
发表于 2016-8-4 22:5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真正体察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好奇,尝试,试想,如果当时我认为孩子把小鱼放在乌龟缸里是出于残忍心理的“恶作剧”,那么我会采取什么行动?孩子们最终会受到什么影响呢?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着孩子各种各样的言行,并要对这些言行及时地做出恰当的反应,做出具有教育意义的行为。由于工作的复杂性和急迫性,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教师,有时也忽略了去挖掘这些言行背后的“动因”,尤其是那些令我们懊恼的言行。
  需要,就是幼儿言行的基本动力,幼儿作为人,即是一个生物体,也是一个社会成员。他们要在社会上生存、发展,对生存与发展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人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状态,就是需要。如对食物、水等条件的依赖,对与其他人交往、被人爱、受到群体认可和尊重等社会条件的依赖,还有个体不断发展所依赖的自主感和新体验的需要。这些需要,促使他们去进行各种活动,而他们的种种行为方式和能力就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的。在幼儿期这一人生的最初阶段,幼儿大多出于这些基本需要而活动,由于他们对自己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习俗、规范了解甚少,只能在不同情景中“尝试”各种行为,哪些行为可以最好地满足某个时候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就逐渐这样形成下来。人的个性也就是这样形成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需要没有“不合理”的,相反,他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动力的作用,也正因如此。应该受到教育者的高度重视。所谓“不合理的需要”这种日常提法,其实是说在具体情景下,一个孩子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采取的行为方式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被他人接受,这恰恰是最好的教育契机。
  作为教师,若能在幼儿的行为(包括被我们认为是不可接受的行为)中辨别出他们“合理的需要”,在肯定这些需要的基础上,帮助孩子通过正当途径,社会可接受的方式满足这些需要,这种方式我们常称为疏导、引导,它是真正的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简单地压制幼儿的某些行为,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需要总是要通过某些方式得到满足的,孩子在没有替代的行为之前,必然还会采取原有的方式),有时甚至会产生更严重负面影响,孩子对是否要去争取满足自己的需要感到焦虑,许多心理问题都是由此造成的。
  因此,寻找对幼儿行为的恰当解释,从孩子的言行中辨别他们真实的需要,是教育的前提。着需要教师有冷静的头脑,和善的心灵,而当你“读懂”了孩子之后,你就会对他们更和善,在自己采取对策时更冷静,从而成为一位深谙教育艺术的行家。在下面我的做法中,希望能给大家得到一些启示,我的处理方法不一定十全十美。但我在敏感地体会着孩子的需要,这是走向真正教育的坚实一步。
  一天早上我来园后,发现教室里的“小黑点”不见了,难道变猫叼走了吗?我四处寻找了起来。呀,小黑鱼躺在乌龟缸里死了!是谁把小黑点放在这儿的那儿的,真是可恶!我一下子恼怒起来。我把金鱼缸放在一旁,打算等会儿好好地问问班了的孩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356
发表于 2016-8-5 00:2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还没有来,我在教室了边划分着区域边思考起来:几天内,这种事已经是第二次在班级上发生了,前两天听搭班老师说起有两条小蝌蚪放在乌龟缸里,结果被乌龟吃了,为这事我还特地问过小朋友呢!为什么这种事情再次发生呢?……正想到这儿,孩子们来园了,我便观察起孩子参与活动的情况了。
  整个上午我没有提起这事,只是把小金鱼处理了。我觉得自己应该先想想,分析一下。如果直接问孩子,哪个会承认,毕竟这是犯了错误的呀。但如果不找出原因,可能类似的事还会发生。
  午餐后,我站在班级自然角前,我的眼光忽然停留在养小金鱼的鱼缸里了,这是东东带来的鱼缸,里面养了两条小金鱼和十几条小蝌蚪,我似乎找到了原因。现在的孩子好奇心强,爱探究,小金鱼和小蝌蚪能生活在一块,那小乌龟和小蝌蚪、小金鱼在一起能行吗?第一次有人把小蝌蚪放在乌缸里,结果闯了祸,小蝌蚪被乌龟吃了。通过讨论,孩子们只出了因为蝌蚪太小的结论。那么,把大的金鱼放在乌龟缸里会怎样呢?这样,金鱼被放进了乌龟缸,这一次的结果,金鱼虽未被吃,但由于水太少,干死了。
  有了这样一个假设后,我在主持讨论时,并没有提及这个“恶作剧”,也没,有“好好问问”,而是和小朋友们讨论起蝌蚪、金鱼、乌龟生活所需的环境,讨论中孩子们很快认识到:“小蝌蚪太小不能和乌龟放一块,乌龟和小鱼生活需要的水也不一样,乌龟缸里水要放的少些,不然它不能透气了”。
  此后几天,所谓的“恶作剧”再没有发生,这反过来证明了我的假设是对的。原来这一事件并不象我开始认为的那样是一个“恶作剧”,孩子们做出这种看似恶劣的行为却并非出于恶意,只是因为缺少常识,不知者不为过嘛!其实孩子闯的许多祸大都是出于知识经验少而蛮干,我们却理解成他们在道德品质或心理上有问题。这件事也再次提醒我:当孩子闯祸时不能急躁,应多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思考他们行为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采取恰当的教育行为。
  反思:
  在幼儿做出不恰当的行为后,我能冷静的把若干天以来发生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寻找“线索”,以便得出对幼儿行为背后的动因的恰当解释,然后再“对症下药”,最终结果表明。我真正体察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好奇,尝试,试想,如果当时我认为孩子把小鱼放在乌龟缸里是出于残忍心理的“恶作剧”,那么我会采取什么行动?孩子们最终会受到什么影响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 京ICP备09058993号 )

GMT+8, 2024-4-26 18:21 , Processed in 0.065401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