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8|回复: 1

案例:如何面对“环境”的变化

[复制链接]

10万

主题

10万

帖子

3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5059
发表于 2016-8-4 22: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同时,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老师,必须关注幼儿的特殊需要,包括各种潜能和不同发展障碍,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幼儿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作为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依据,更好地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案例背景
  做事有始有终是一个人有责任心的表现,它涉及到能力、态度和情感三方面的内容,要使这种行为形成好习惯,就要从小抓起,从幼儿期抓起,故我园提出了《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习惯的实践与研究》的全国“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子课题的实施研究,我们结合幼儿的实际能力分阶段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把总目标细化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形成好习惯。同时,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老师,必须关注幼儿的特殊需要,包括各种潜能和不同发展障碍,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幼儿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作为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依据,更好地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案例描述
  片段一:我不想来幼儿园了
  早上,幼儿来园经过晨间锻炼后心情愉快地准备吃早餐了,往常就很早来园的一休今天还没到,我心里在嘀咕着是不是感冒了还是身体不舒服,正准备打电话给家长询问,大老远就听见了小孩的哭声,探头一看,原来是一休。我马上热情地接过他,抱在了怀里,进行了一番安抚他才平静了下来,今天是怎么了,我问他,他摇头不说,看他不开心的样子,我摁了一下,准备打电话给家长,寻找原因,一问才知道原来是爸爸配合我们“做事有始有终”行为习惯培养所做的坚持拒绝给他买面包,爸爸不给买他就哭闹不想来幼儿园。
  片段二:请为我加油吧
  课间活动幼儿们玩得可高兴了,有的拍皮球,有的跑步,有的玩跳马,个个脸上都写着兴奋两个字,一休也参加了活动,他挑选的是拍皮球,技术掌握得很好,就是喜欢在老师面前玩,晃来晃去的,还经常对老师说:“老师我棒不棒呀?看我多厉害,我的球跳得最高。”老师表扬了他,就去关注别的幼儿了,他又紧追不放,非要在老师面前表现不可。时间也差不多该回教室了,小朋友都很自觉地把球収好,只有一休把球放进了篮子又把它拿出来。“一休哥是最棒的,我们请他回来排队吧。”一休拧过头一看大家都排好对了,立刻赶了过来,球也忘记捡了,老师提醒了他,才把球捡回了筐里。孩子们有秩序地排着对上楼梯回教室,我们有一个习惯,先上到楼上的幼儿会主动排好队在上面为没上的幼儿加油,气氛很热烈,又轮到一休了,在小朋友的拥护声中上来了,谁知道,他又折腾下楼去了,再一次在小朋友的欢呼声上楼,反复了几次,还口口声声地说:“为我加油啊!快点快点。”
  片断三:我就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
  在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我们举行了半日活动公开,为了让家长对我们的教育理念及所开展的主题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我们组织了一次双语亲子互动游戏,小朋友都很高兴地进入了游戏状态,并大方地向自己的妈妈介绍各种动物的英文名称,一休也去拉妈妈过来,可是不是读而是把图片撕了下来,妈妈马上就批评了他,“不许这样”并马上又帖了上去,从这个时候开始,一休就一直闷闷不乐的,对参加以后的活动很消极,如在接下来的做礼物送给自己的妈妈时,他都不动手,甚至离开座位自己玩车去了。这其中有个小插曲,有几位幼儿看见妈妈参加活动,情绪不稳定,要妈妈抱着,一休的同桌就有两位这样的孩子。老师见他离开了座位,请他回位置,并引导他进行操作,妈妈则在旁边看着,他做了一会就离开自己玩车去了,老师又请他到另一组进行其他材料的操作,结果时间也持续不长,妈妈见他的表现不好,只好早早地带他回家了。活动后,我与家长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沟通,妈妈也很着急,并与我们探讨了教育他的一些良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364
发表于 2016-8-4 23:3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案例分析
  幼儿在环境变化时一反常态的表现,正是孩子以自己独有的行为方式来宣泄他们心中的喜怒哀乐,这就如同成人找伴聊天,去的士高一样,用这种方法来宣泄感情,以此表达到心理平衡,而做出的一种不顾场合、不顾对象的行为来。从主观上分析,是因为幼儿有强烈的表现欲,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希望大人对自己的给予肯定,从而得到一种成功感、满足感如在上面片断二中一休打球的表现及上下楼梯要同伴为他加油的镜头,就是想得到更多的关注;从客观上分析,是由于孩子的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稍加刺激就容易发生变化,而孩子又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对规则的遵守及做事的有始有终的坚持不是很到位,如在片断中由于由于爸爸的态度与他的愿望发生了冲突而引发不想来幼儿园的念头;老师要求收拾玩具与他自主想多玩一会想法冲突而发复收球与玩球;妈妈的限制与自己学习的方式不和谐而出现的消极抵触情绪等等,都是由于儿童的大脑抑制机制尚未发育成熟,自控能力还比较差,一旦情况发生变化时就难以控制,难免做出一些超越规矩的举动,致招大人的讨厌。其实,表现欲强的幼儿往往具有较强的交往动机,因此幼儿在宣泄时,其实是在暗示着一种最基本的心理交际需要:多给我一些关注吧!他们希望能在环境变化时有人关注他,希望虽好,但由于幼儿对是非分辨能力差,只要发现有些行为能够引起人们注意,就尽力去做,且由于幼儿的控制力比较差,即使成人引导激励或移开注意,也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或者当大人采取方式限制或不理睬时就会出现消极的行为,这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很不利。那么这种行为的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其实是幼儿面对环境的变化时为了不同的目的而采取的应急措施,该如何正确引导值得我们的深思。
  教育措施
  对于孩子出现的这种情况,作为教师的应多加观察孩子的需要,并掌握好教育时机,家园一致对幼儿进行引导,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发现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从原则上讲,教育孩子要及时,特别是面对三岁多的孩子,让他清楚究竟错在哪里,要如何做才是正确的。要根据孩子目的的不同施行不同的方法:
  一、了解和接纳孩子想被关注的需要,引导孩子的表现欲朝着规则性方向发展。
  教育实践家冯恩洪认为:“我们的教育要教会孩子什么,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
  更重要。要引导孩子先学会做人,而后是做学问,学会做文明人,学会做中国人,学会做现代人,学会做社会主义的人。”冯先生的话说出了素质教育的实质,它是情感的教育,是人格的教育。基于这种教育思想,我着重从做人的角度开始,重视他的需要及兴趣点,采取转移注意力、利用语言提示作用从正面来进行影响教育,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不大惊小怪也不严厉训斥,多使用激励的语言,让他的好于表现在不知不觉之中朝着规则性发展,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总强调不好的一面,而是用好的一面来激励幼儿养成好的习惯。
  二、减少孩子的“自我中心”,一如既往地锻炼孩子的意志力。
  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很大的心理特征是“自我中心”。孩子一旦觉得自己的“中心位置”被人“夺走”,就会采取自己的手段来争取。一休家里就他一个是小孩,爸妈的工作都很忙,照顾他的任务就落在了老人家的身上,由于是孙子,老人多数是顺从他的意愿,爸妈因为平时很少时间照顾他,心里也觉得内疚,所以当他要什么时都尽量满足他,这更加深了他的“自我中心”,父母为了省事,经常他一哭闹时就用物质来引诱他,乖巧的一休满足了,但是日子一久,大人的做法却对小家伙产生了“类化”的效应:那就是当要达到要求时就会有激烈的反应。如在带早餐的问题上,我与家长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交谈,从卫生角度及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方面出发,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家长最后认同了我们的做法表示会家园一致地培养他不在拿早餐回幼儿园,接下来是如何在平时的教育中如何引导一休在早上回园时不在哭闹,我的做法是早上安排一些他比较感兴趣的活动转移他的注意,以故事或请医生家长来给小朋友上健康课,并用小红花的激励教育来强化好的行为,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有始终的坚持,慢慢地引导他大方地对待每一个人或善待环境的变化,同时锻炼他的意志力。
  三、引进适当的教育机制,创造性地培养孩子形成好习惯。
  亲子活动后,我对他的行为进行了长时间的分析,那天他之所以会变得顽皮不听话,老师和家长的制止都无济于事,表面上,看起来他好像很积极,自己找东西玩。但事实上,他只是用一种貌似积极的办法来表现他的消极情绪。这种特别想在别人面前显示一下自己而有被人否定的孩子,内心一定隐藏着某种不满,那就是他感觉到妈妈迟迟不给搂抱,认为家长的到来而分担了老师对他的关注,那时他要争取的不是利益,而是别人对他存在的认可,或者讲,他寂寞了。于是我与家长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就是在关注他需要的同时进行自控力的培养,在有要求的情况下慢慢满足他的要求,也就是在做事之前提出要求,或者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点挫折教育,增强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做到了就立刻进行表扬巩固好的行为,让他觉得自己的存在不仅倍感觉到而且还被肯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5-18 15:23 , Processed in 0.064476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