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9|回复: 0

多动症的八大认识误区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3 16: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12
                                   
              儿童多动症治疗专家指出,小儿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只要及时求医、科学诊治就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对这种疾病存在误解。其中,人们的认识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种。
           
              误区之一:学龄前就能确诊
           
              一些孩子早在婴儿期就手脚不停,多吵闹,不肯好好吃、好好睡;上幼儿园后不能安静地听老师讲课,“小动作”多、话多……严格地说,这在临床上是不能确诊为“小儿多动症”的,至多只是表现出“多动症倾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诊断多动症所规定的测试标准,学龄前儿童即便发现有“多动症倾向”,也须跟踪观察至少半年,而且须到7周岁才能下结论。
           
              误区之二:不必在意“多动症倾向”
           
              有些家长认为,既然学龄前儿童表现出来的多动症状只是所谓的“多动症倾向”,那就不必过分关注。事实上,如果学龄前儿童出现了这种“倾向”且未能得到及时纠正,那么在进入学龄期后便很有可能发展为多动症。研究显示,对“多动症倾向”纠正得越早、方法越科学,孩子恢复常态的时间越短,康复的可能就越大。
           
              误区之三:患儿不过是太活泼好动而已
           
              多动症孩子的“多动”与正常孩子的“活泼好动”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多动”完全是盲目的,时时处处都在多动;后者的“活泼好动”则是有目的性的,并且会在其他场合安静下来。
           
              误区之四:多动症系顽皮所致
           
              其实,多动症患者表现出来的行为异常是心理异常导致的,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而非出于顽皮。
           
              误区之五:“管教不严”可导致多动症
           
              有人把患病孩子的症状归因于家长的“管教不严”或“过分溺爱”,并据此提倡棍棒教育,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误区之六:多动症孩子多是坏孩子
           
              由于多动症患者大多“劣迹斑斑”,常被视为“问题少年”。实际上,这些孩子的本质并不坏,只是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罢了。
           
              误区之七:多动症与食谱无关
           
              研究显示,某些食物确实会诱发或加重多动症症状,这些食物包括含水杨酸盐类丰富的食物(如苹果、西红柿、橘子等)、含铅较多的食物(如贝类、甘蓝、皮蛋、爆米花、葵花子、虾类等)以及胡椒等调味品。因此,如果孩子已出现多动症症状,就应少吃或不吃这类食物。
           
              误区之八:多动症难以治疗
           
              对付多动症,不仅有药物治疗,还有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等方法,而且疗效不错。治疗愈早、愈到位,治愈率就愈高。因此,专家建议对于确诊为儿童多动症的孩子,应尽早治疗,并优先采用中医治疗。有的家长担心采用药物治疗会把孩子治“蔫”、治“傻”。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1-6 21:07 , Processed in 0.048264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