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0|回复: 0

校车“安全带”,需要政府系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3 16: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12
                                   

    115045_4bcbd315a9cda49.jpg

    115045_4bcbd315a9cda49.jpg

    安全的校车缩短了家与学校的距离,也使得孩子们的笑容如此让人安心
      虞俊杰摄(人民图片)
      主持人:任姗姗
      观察家:
      李蓝(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袁新文
      校车市场需要政策资源
      任姗姗:在今年两会期间,李蓝曾提交过一份关于校车的提案,提案名为《政府主导,整合资源,实施中国的校车工程》。作为长期采访教育领域的资深记者,袁新文对校车安全问题也非常关注。到底是什么原因触动了你们的关注点?
      李蓝:前年我去美国探亲,了解到美国的校车管理相当完善,已成为一项系统工程。回国后,看到校车事故频发,就忍不住查阅资料,做了调研。这一了解,痛感校车安全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所以,今年两会期间,我写了提案。
      袁新文:我对校车问题的集中关注,始于2006年底。记得那时,国务院召开全国加强中小学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以学校安全工作为重点。然而,会议召开第二天,黑龙江双城就发生了一起校车事故,酿成8名小学生丧生、39人受伤的悲剧。当时我就撰写了文章,呼吁人们关注校车安全。
      任姗姗:我们记者此次在山东陵县与广东东莞一带的调查分析,与你们掌握的情况一致吗?与3年前情况相比呢?
      袁新文:很不幸,3年过去了,到今天,校车事故还在接连发生,校车安全还在令人不安。不过,经过几年,对一些关键问题可能看得更透彻了。
      我认为,问题的焦点有几个。
      首先,校车的运营主体问题。现在看来,恐怕学校和政府任何一方,很难包办,由社会机构来担当运营主体,可能较为合理。在我看来,只有吸引民营资本和社会机构来介入,校车才能运行起来。当然,这要求有一定的盈利空间。据我了解,北京有家专门运营校车的公司,在2000年大概有400辆校车,现在不足100辆。其原因,也和你们前一期报道的原因一样:成本上涨压力大,运营公司难维系,新资本介入的积极性也不高,校车就难以普及。其次,校车的监管主体问题。需要政府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从校车准入到管理有一系列细致的规章。最好能引入第三方机构来监管,比如,由交管部门联合社会力量,成立专门校车监督管理机构来代管。
      李蓝:说得很对。不过,我觉得,与缺少运营主体相比,校车市场可能更需要政策资源,需要政府给予补贴,比如像补贴出租车运营那样。同时,吸引一些正在面临转型的大型国企也加入进来,因为他们的规模和资质较高,社会责任感较强。
      发展校车需要有的放矢
      任姗姗:两位研究过国外校车运营的成熟经验吗?
      李蓝:美国早在1837年就建立了服务于社会的校车。政府发行公债筹集资金,成为投资主体,然后向社会招标,成立专门的校车公司,而校车公司的运营和收费同时受政府、学校及社区服务机构的三方监督。美国的校车有专用的颜色和标识,涉及校车的法律法规多达500条。
      袁新文:欧洲也大体如此。校车被当做由特殊人驾驶的特殊人群乘坐的特殊车辆。从校车的设计、驾驶、运营管理到路线设计等,控制相当严格。
      我们的校车,技术上,最起码要配有“黑匣子”;管理上,要配有保安性质的管理人员,一是维护校车行驶前后的安全,二是突发事件时能挺身而出。而司机也应实行非常严格的准入制度,在驾驶年限、身体条件、职业道德等方面都有硬要求。此外,车辆日常管理、运营时间、技术达标、使用年限、安检频率等都要有细致的规章。
      任姗姗:近年来,在许多地方、学校,则出现另一种现象:达不到标准,又怕出事,所以选择停开或少开。反正,校车不开,顶多是不方便学生,对校方影响不大。
      李蓝:需要调动校车运营的积极性。校车发展不该是“退”,相反,应该“进”。
      袁新文:因为校车总量少,北京、上海等地曾设定校车专用线,“有线无车”。
      校车问题,主要发生在一些欠发达地方,以及城乡结合部。所以,要发展这些地方的校车,应该更“有的放矢”。比如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可鼓励民营资本介入。国外经验要借鉴,但一步到位很难,有时候还得有些立足国情的临时措施。
      李蓝:对,还可考虑城市的交通布局、学校网点、学校类型、城乡差异等,建立起一个全市的校车网络。
      仅有“标准”还不够
      任姗姗:今年7月1日起,我国首部专门规范小学生校车安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下称“国标”)将实施。你们估计,能否从根源上解决校车难题?
      李蓝:符合“国标”的现有校车比率还较低,所以,能否到期达标,不宜乐观。而“国标”即使强制性落实和执行了,我担心出现另一种现象:无车可乘。
      心情的确很矛盾。以我孩子的情况为例,他们的校车似乎还不符合“国标”,但如果让我选择,是让这种“不达标校车”停止上路,由我自己每天接送孩子上班,还是让孩子继续乘这种校车,我恐怕还是会选择后者。因为,没有校车,对家长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所以,我很担心这项标准实际推行的彻底性。
      袁新文:我以为,校车标准应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去年施行的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按照新标准,现在绝大部分校舍在抗震等级等方面都不合格,不过没关系,新标准出来了,就会对不合格的校舍进行加固、改造,对全国的校舍建设是一个提升过程。
      标准不能沦为“一纸空文”,需要监管到位。“标准”制订,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但要继续突破性进展,关键在政府。我有个想法,各地要把校车管理提上议事日程,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负责,并有财政部门的支持,同时吸纳像李蓝这样的社会人士参与调研讨论,可以使校车工程不要总是停留在“呼吁阶段”。
      其实,在当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大背景下,在全国施行义务教育免费的前提下,校车问题只是一个局部问题。但如果这么个问题,各方呼吁多年,都困难重重,难以解决,才更让人痛心。
      系列报道“校车之路,为何难行”今日刊登完毕。然而,我们最为忧虑的,还是如一些专业人士所言:校车安全存在一个“问题很清楚,落实很迟缓”的现象。
      校车安全并非一个可解决可不解决的问题。它已经事关千家万户,成为家长呼唤、社会之忧,关系祖国“花朵”的生命与健康。我们在此呼吁,相关部门能够给予更多的重视。试想,若是连校车问题都难以尽快解决,不能让孩子们坐上放心车、安全车,又奢谈什么百年教育大计?!
      真希望,这样的呼吁,越少越好。我们的孩子,能快乐、健康、平安!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8-26 20:41 , Processed in 0.076065 second(s), 10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