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9|回复: 0

袁贵仁:直面“钱学森之问”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3 16: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12
                                     
      钱学森大师刚刚远去,“钱学森之问”成为教育界的关注焦点。今天,某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发出公开信的沈正赋等11位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几天前,我们满怀悲痛送别了钱学森老人。作为一代科学大师,钱老对国家民族、对科学研究、对青年人才、对科学道德的挚爱,感动了全民族。他的崇高人格和科学精神就像一座灯塔,照亮后人前行的路。连日来,人们在缅怀和追思中,不时会被钱老提出的一个问题所震撼———‘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
      这11位教授认为,“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为此,他们愿意通过《新安晚报》,以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感,给教育部新任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同仁发出《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这封公开信。
      尊敬的袁贵仁部长并全国教育界同仁:
      钱学森走了,又一颗巨星陨落了。我们深切缅怀钱老,缅怀他的科学精神和崇高人格,还有他的那句震聋发馈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只有直面这个疑问,才能为目前中国教育存在之种种问题寻求真正的解决之道。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面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钱学森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我们认为,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从1904年癸卯学制颁布、1905年废除科举至今,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已逾百年。从1977年重新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制度至今,中国当代教育的改革已经有30余年。应当说,积30余年来的发展和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但是,不能回避的是,今天的中国教育同样存在着许许多多让人痛心疾首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深层次的。例如应试教育、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难以突破的瓶颈。
      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说:“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温总理的感叹,源于对中国教育深层次问题的忧虑。缺乏人才长远规划的短视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扭曲的考核评价和选拔机制,怎能催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怎能让创新之花盛开、创新之树常绿?
      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文明、民主、富强的现代化目标,绝对离不开先进的、现代化的教育,绝对离不开一批又一批杰出的、真正的知识分子。是时候直面“钱学森之问”了,中国需要建立新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想,需要形成新的教育发展战略和目标模式,需要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
      眼下,袁贵仁部长刚刚走马上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制订,这时候,我们需要一起来面对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们一起来深思、来解题。
      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解开这道题,一定能找到一条光明的路,中国的杰出人才也会由此不断涌现。这一天的早日到来,便是对钱老最好的缅怀。
      此致
      敬礼
      ★沈正赋 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副主任
      ★芮必峰 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国家教育部新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卞 利 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
      ★康建中 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大学出版社社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谢云章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育人用人科学专业委员会研究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
      ★李正平 安徽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
      ★杨四平 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美国)世界艺术与文化学院荣誉文学博士
      ★李桂华 副教授,安徽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博士
      ★胡荣华 硕士生导师,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吴 玲 硕士生导师,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徐 华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大学社会学系社会思想史教研室主任
      这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发出公开信,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良心和责任。其实,“钱学森之问”,不仅值得教育界深思,同样值得社会各界深思。
      前不久,在安徽一所高校举行的纪念钱学森座谈会上,“钱学森之问”就曾引起热烈的讨论。有人说“这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任务,首先一定要把学术搞好”,也有人说“现在功利主义太严重了,说假话的也太多,成了一个大问题”,还有人说“没有基本功训练,怎么能出大师呢?”……
      11位教授在公开信里说:“中国需要建立新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想,需要形成新的教育发展战略和目标模式,需要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那么,中国的教育改革应该如何进行呢?如何实现中国的人才培养计划呢?通过那些途径能实现这些目标?我们该如何解开这个“钱学森之问”?


    http://bbs.eduu.com/viewthread.php?tid=245124&extra=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15 01:06 , Processed in 0.039649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