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4|回复: 0

如何培养孩子分析问题的能力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3 16: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12
                                      如何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明白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因而,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对于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已知条件,什么是问题,要丰富学生的生活数学知识,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理解已知和未知的关系,明确题目中含有的数量关系,能认清条件和问题各代表什么?要让学生有初步的数量关系意识,小学低年级接触到的数量关系主要有单价、数量和总价,单量、数量和总量,部分量、部分量和总量等简单的也是比较基础的关系,它是解决复合应用题的基础,作为老师,要让学生从小就会找数量关系,最重要的是理解题中已知数学信息是表示什么?问题是求什么?如何利用已知条件求问题。培养小学生读题的习惯,一遍不懂读两遍,多读几遍,在读的过程中理会题目的意思。同时,加强与生活经验的联系,要从身边接触到的生活问题出发。与其让学生解决从未接触的生活数学不如整合题目,改学生经常接触的事情,同时要让学生参与进学习活动中,让他们亲身体验数学只是形成过程,在活动中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题兴趣和技巧。通过“试一试”,“比一比”,“做一做”,将抽象上升到再现。如:用简笔画示一幅图,图上有三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的每边坐两人,这些同学去坐船,每两人一条船,要几条船?我让学生组织上讲台表演做跷跷板的分组,很多学生能一下就明白,利用跷跷板数和每个跷跷板上的人数求出总人数,在此时,我没有打段断学生思维,而是询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学生举手了,原来,除了可以4*3之外,还可以2*6,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阔宽,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轻易的理解到坐船的人就是做跷跷板的人,又加强了题意的理解。
      其次,是利用线段图辅助分析,将抽象的数学文字转化成直观的线段图。如:同学们参加课外活动,跳绳组有47人,跑步组比跳绳组多18人,跑步组有多少人?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后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学生很快能找到解题的正确方法。
      再次,让学生加强对字义的理解。通常情况下,学生知道多用加法,少用加法,但在具体环境中又有不同,如饲养小组去年养兔24只,今年比去年多8只,今年养兔多少只?饲养小组去年养兔24只,今年养兔32只,今年养兔的只数比去年多多少只?同样是多,因为处的语言环境不同,所以所用的解题方法也不同。因而,老师要加强对题目意思中字义的理解。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13 14:48 , Processed in 0.051937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