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1|回复: 0

哥德巴赫猜想到底有什么用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3 13: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12
                                        和文艺盛典的喧嚣华丽比,数学家们开会显得朴素安静。昨第四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以轻装游西湖画上句号,就像用数字、符号、定理解方程那样简洁明快。
       
        “1+1=2”不是哗众取宠
       
        提起数学,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哥德巴赫猜想,被概述为2等于“1+1”的问题。有读者毫不客气地抛来问题:研究它到底有什么意义,是不是数学家想证明自己很聪明?
       
        这个被称为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的猜想,一直让数学家们头疼不已。不过,在他们看来,证明猜想并不是为了好玩。浙大数学中心主任刘克峰举了个鲜活的例子:“嫦娥探月工程不是正被人们津津乐道吗?这就是数学的作用。”
       
        刘克峰说,数学中还没出现微积分时,人们也会说,研究这些有什么用?但没有微积分在力学中的应用,人们就无法计算出怎样的加速度能让卫星上天。“今天我们做哥德巴赫猜想,对生产生活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对人类来说,数学和科学中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找到并利用它们,和微积分指引卫星上天是同样的道理。”
       
        “我始终有个观点,越美好的东西,用处就越大。”就像陈省身说“数学好玩”一样,刘克峰说:“数学就是美好的。” 
       
        呼吁传统历史题材
       
        一位高中数学老师通过本报,询问数学家如何看待新课改。这一次大会专门设立中学教育论坛,研讨基础教育中的数学如何进行。
       
        很多数学教育家都表示,关于新课程标准一直存在争议。不少中小学数学老师经常对着对新课本皱眉头。张英伯教授认为,中国国情与西方国家不同,西方的课标可以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最低标准,学校课程可以超越标准,还存在很多批学习内容很深的“精英”中学。国内课标基本是唯一的,因为有高考的存在。她强调课程标准要保持系统性和逻辑性,否则无法培养精英人才。
       
        记者注意到多位数学家都提出:中国传统数学历史题材要更多出现在课堂上。中科院教授李文林说,中国古代数学家的优良算法,比如求圆周率的“割圆术”、祖冲之父子推倒球体积公式等都出现在高中教材里,但还不够,“数学教学中怎么恰当利用历史题材,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7-8 14:09 , Processed in 0.063891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