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5|回复: 1

[历史故事] 司马懿的人生规划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2 17: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魏明帝时期
  魏太和元年(227年),曹丕的儿子曹睿登基为明帝,正是他给了司马懿表现军事才能的机会。
  当时,东吴孙权率领数万雄师围困了魏国的江夏城,并派大将诸葛瑾、张霸攻打襄阳城。司马懿立刻率军出击,大败吴寇,诸葛瑾逃走,张霸被斩。司马懿这一赫赫战功,立刻得到了回报,他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
  至此,司马懿可以开府治事——有了自己的办事机构和统归自己指挥的军队,便可以培植自己的力量。作为曹丕“东宫四友”之一的老臣吴质也在曹睿面前称赞他“忠智至公,社稷之臣”,司马懿的威望日渐隆盛。
  随着魏室最得力的宗氏大臣曹真的死去,司马懿开始在魏国军政界独领风骚。魏明帝对他的放手任用更加有利于他文韬武略的进一步发挥。在魏明帝时期,他从一个谋臣顺利转型为一个充满戏剧色彩的武将,他深藏不露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进一步淋漓尽致的发挥。在明帝当政的13年里,司马懿南平叛臣孟达,西拒诸葛亮,北摧公孙渊,招招见血封喉、凌厉至极,连吴国国主孙权也不得不为之惧服,叹曰:“司马懿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
  司马懿这时人生规划的重点是:用显赫的军事业绩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同时利用“养寇以自重”的策略来慢慢蚕食魏室的军政基业。
  应该说,这时候司马懿的目光并没有局限于维护魏室的一国之安,他早已开始着手实施“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平一天下”的大志与大略。他少年时代便“慨然有忧天下心”,到了接近老年时才终于获得了“为天下解忧,为万民解围”的机遇和条件。这个历程他苦心经营了整整37年!
  首先来看司马懿军事上精彩的第一笔——旬月之间擒灭叛臣孟达。司马懿是精于使用急行军和潜行军的大师,当他陡然从天而降兵临上庸城下时,孟达还在做他的春秋大梦呢!于是,可怜的孟达便被他迅速而有力地一下扫平了,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这可以看出司马懿的用兵特色:静则隐于九地之下,令人无从发觉;动则发于九天之上,令人猝不及防。而从他与明帝论兵时的自言“凡攻敌,必先扼其喉而捣其心”,更见他善于集中优势兵力直攻敌之要害。
  但为什么到了与诸葛亮对阵时,他又不采用这种敏捷、果决、刚猛的战术了呢?原因在于,司马懿人生规划的重点并不是一昧炫耀军事才能,他要着手实施他“扫平三国,一统天下”的大略!
  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祁山之战是一场持久战。司马懿从49岁打到55岁,整整打了6年,打出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盛誉,也打出了他“扫平三国、统一天下”的雄厚资本。受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人们总以为司马懿的军事才能不如诸葛亮,处处被诸葛亮牵着鼻子走,然而根据史书记载来看,事实根本不是这样的。
  首先,我们要弄清他们二人在祁山之战的真正目的。诸葛亮的战略目的很简单:攻下中原,消灭曹魏,光复汉室。司马懿的战略目的就复杂多了:一、挫败蜀军进攻;二、积蓄力量,取曹魏而代之;三、养兵千日,伺机统一天下。这多重性质的战略目的,让司马懿在表面上显得似乎有些被动,但他却做到了维持现状的第一步平衡战略:一方面防止诸葛亮获得大的优势,对魏国和自己造成致命的威胁;另一方面又不能击溃诸葛亮,还要保持诸葛亮的攻击力。“空城计”如果是真的史实,就验证了司马懿的这个平衡战略——所以,他宁可被部下称为“畏蜀如虎”,也不愿冲进西城小县抓住诸葛亮。真要是抓住了诸葛亮,司马懿就只能重复历代功臣“兔死狗烹”的戏剧性命运了。
  第二步,司马懿实施了“偷天换日”的篡位战略。在祁山之战期间,他慢慢树立了自己在军队中的绝对权威,并肃清了军中的异己分子,重用牛金、郭淮等忠于自己的将领,夯实了自己的军权基础。当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叛魏时,魏国大臣很少有站出来反抗的,甚至连史书都是寥寥几笔带过。曹氏政权如同纸屋一般一下子就崩溃了,这个量的积累可不是司马师、司马昭当时所能造就的,应该是司马懿从掌握军政实权开始就着手为他们做好的铺垫。
  第三步,司马懿已在祁山之战中开始积蓄“扫平吴蜀、统一天下”的资本了。他指挥大军与诸葛亮对峙,大战必避,小战必迎,以实战练军士,以实战养军威,成功地建立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为将来消灭吴、蜀,统一天下做好了军事上的准备。而魏国后期抗吴灭蜀的大将郭淮、王昶、邓艾等人,就是司马懿在祁山之战中一手培养和提拔起来的。
  第四步,司马懿已着手历练自己事业的继承者——他的儿子司马师与司马昭。他将两个儿子带到祁山之战中,接受血与火、生与死的锻炼,为他俩将来顺利继承自己“一统天下”的事业做好了充足的素质准备。
  这四步高招,是司马懿在祁山对峙中真正的事业,也是他这段时期人生规划中的神来之笔。虽然他在和诸葛亮的对抗中,似乎没有取得表 面上的胜利,但他所有的战略目的都达到了。这便是他的最大胜利,更何况他还拖死了积劳成疾的诸葛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438
发表于 2016-8-12 18: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诸葛亮死后没多久,司马懿刚一返回朝廷,就又被曹睿派往辽东攻打公孙渊。这是一场大规模的远征战役,但用兵如神的司马懿只率4万人马,“往百日,返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便彻底扫平了公孙渊,巩固了魏国的后方。
  而这时曹睿已身患笃疾,一场朝廷权力交接战又拉开了序幕。司马懿煞费苦心安插在明帝身侧的“内应”——魏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拼死力争,将远在万里之外得胜归来的司马懿再一次推上了顾命辅政之位。至此,身为“三朝元老”的司马懿重返魏国政坛,新的征程在他脚下延伸开来。
  虽然这时司马懿已年满六旬,但他雄心不减当年,积极准备着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吴国、蜀国此刻才深深感到了司马懿的巨大威胁,然而一切都晚了,他们国中已经没有任何人可以与司马懿对敌了。
  魏少帝曹芳时期
  魏少帝曹芳时,司马懿站到了权力的顶峰。这个时候能够阻止他大展雄才的人应该没有了。他挟“四朝元老”之威望,负伊尹、周公之才德,谁也不敢和他的远见卓识相抗衡。
  另一个顾命辅政大臣曹爽害怕司马家族终有一天会垄断朝政,于是用欲抑先扬之术,敬事司马懿如父,推举他为“太傅”,外示尊崇,而实则夺了他的军政大权。
  司马懿处空名而无实权,一晃就是10年。在这10年里,他处处示弱,隐忍不发,静观其变。果然,曹爽志得意满之后走向了狂悖与淫慢。他作威作福,秽政横行,以致大臣离心、物议沸腾,魏国国势也渐趋衰弱。
  这是司马懿无法忍受的,他可以忍受曹爽夺权,也可以忍受曹爽胡作非为,但他绝不能忍受曹爽毁掉他辛辛苦苦为魏国夯实的“一统天下”的大业根基。他为自己“达则兼济天下”的大志已不懈奋斗了近40年,怎么可能让无知小儿曹爽来阻断!
  于是,“高平陵事变”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曹爽一派被司马懿用雷霆手段一举摧灭。
  司马懿在最后处置曹爽时,用了“斩草除根”之法,将曹氏宗亲翦灭殆尽。这一举措甚至招致了他的好友蒋济的反对,但他必须这么做。只有不留后患,才能保证朝局的稳定,况且,司马懿已走上了一条与曹魏政权决裂的不归之路。
  公元251年,即魏嘉平三年,72岁的司马懿在除掉最后一个政敌王凌后,病死于洛阳,真可谓“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司马懿临终前,把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叫到榻前说:“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慎之!慎之!”
  对于司马懿所言的“慎之”,也许有两层意思可以理解:其一,让二子善理国政,不可以心生异志;其二,让二子善保国政,不可轻易托付他人。但是无论司马懿本人有没有异志,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通过他的不懈经营和艰苦努力,已经为后人的事业创造了最佳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条件。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和司马昭分别被封为大将军和骠骑上将军,总领尚书机密大事。从此对于曹魏而言,皇帝之势微而国家之势强,军政大权尽归司马氏专断。
  “山海争水,水必归海,非海求之,其势顺也。”继司马懿之后,呈现在司马昭、司马炎面前的天下大势,可谓“居高视下,势如劈竹”。他们要做的,只是顺流而下,去完成历史所赋予的某种必然。
  公元262年,魏将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得手。次年,蜀后主刘禅降魏,至此,蜀汉政权历二帝,前后42年,终于宣告结束。
  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逼魏主曹奂禅位,司马炎登基,改国号为晋。
  公元280年,司马炎进讨吴国,吴主孙皓降晋,吴国灭亡。从而结束了魏、蜀、吴三国之间长达72年的混战局面,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分归晋”。
  总结
  司马懿是一个集政治家、军事家、权谋家于一身的儒家奇才。当然,这是他成功之后,人们给他定的性质。
  人们会说,儒家以“忠孝”为本。司马懿本就不是魏之纯臣,也不尽忠于曹氏,怎么还能说他是儒家奇才呢?
  其实,儒学的根基是一个“仁”字。司马懿除魏之苛政、抚民于安乐,这不是“仁”吗?司马懿消乱世之纷争,统一天下,拯万民于战火之中,这不是“仁”吗?——“仁”比“忠”更大,这才是真正的儒者应持的观点。
  因为仁者无敌,所以司马懿无敌。
  司马懿从一个有志有才的青年,到一个内政、军事名满天下的奇才,再到一个治国平天下的英雄,这完全应归功于他的人生规划做得完美无缺。他在人生的每一个重要机遇期里总能把握住最佳时机出手,而且一抓就是硕果累累,这是难能可贵的。
  更可贵的,是他能忍:面对曹操的歧视和压制,他能忍;面对同僚的排挤和陷害,他能忍;面对诸葛亮的“巾帼之辱”,他能忍;面对小辈曹爽的欺侮,他也能忍。他人生规划中最璀璨的亮点,就是他的“忍”——坚百忍以图功业之终成。
  可以说,一个“忍”字贯穿了司马懿的整个人生规划;一个“忍”字,造就了千古一帝司马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11 05:30 , Processed in 0.047404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