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普希金: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 
         
          交织了两段浪漫故事的《给凯恩》,被誉为“爱情诗卓绝的典范”,诗人北岛在编选《给孩子的诗》时,也收录了这首诗。 
         
          《给凯恩》 
         
          [俄]普希金,戈宝权译 
         
          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 
         
          在我的面前出现了你,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 
         
          在那绝望的忧愁的苦恼中, 
         
          在喧嚣的虚荣的困扰中, 
         
          我的耳边长久地响着你温柔的声音, 
         
          我还在睡梦中见到你可爱的面影。 
         
          许多年代过去了。狂暴的激情 
         
          驱散了往日的梦想, 
         
          于是我忘记了你温柔的声音, 
         
          和你天仙似的面影。 
         
          在穷乡僻壤,在流放的阴暗生活中, 
         
          我的岁月就那样静静地消逝过去, 
         
          失掉了神性,失掉了灵感, 
         
          失掉眼泪,失掉生命,也失掉了爱情 。 
         
          如今灵魂已开始觉醒: 
         
          这时候在我的眼前又重新出现了你,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 
         
          我的心狂喜地跳跃, 
         
          为了它,一切又重新苏醒, 
         
          有了神性,有了灵感, 
         
          有了生命,有了眼泪,也有了爱情。 
         
          (选自《给孩子的诗》,北岛编选) 
         
113117_57709e0507ac107.jpg 
 
 
          普希金画稿《A.M.凯恩》,1829年 
          
          1819年,20岁的普希金第一次在彼得堡见到19岁的凯恩,那时她已是一位52岁将军的妻子。两人仅用法语交谈数句,却彼此留下深刻印象。1824年8月,普希金被发配幽禁在原籍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凯恩恰好客居她姑姑家位于此地的庄园,二人相隔六年再度重逢,不胜欣喜。那年夏天,整整有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几乎天天见面,在诗人心里掀起美丽的波澜。 
         
          分手的时候,普希金送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一章给她,其中就夹了这首诗,这首诗也成为普希金创作高峰时期的代表作。 
         
          为什么在给孩子的诗里收入这样一首爱情诗?让孩子读爱情诗是否合宜? 
         
          带着这样的疑问,一直到在和孩子的亲子共读中遇见青蛙弗洛格和《爱的奇妙滋味》。 
         
          作为一套“情绪认知”绘本,“青蛙弗洛格”细腻表达了一系列的感性洞见,在这套绘本中,孩子可以经历许许多多的情绪:失败、孤独、痛苦、爱、惊喜、承担、勇气、恐惧…… 
         
          其实,孩子情感之细腻、对情绪结构的了解程度、对他人呼应的需求与好奇远在我们的意料之外。 
         
          对于什么是恋爱,孩子们或许还不能完全明白,但学会给予爱和接受爱,认知和表达情绪,却是每个孩子必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