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9|回复: 0

[名著导读] 风格流派介绍——长庆体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2 17: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所开创的以《长恨歌》、《琵琶行》、《连昌宫词》为代表的七言长篇叙事歌行体。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元稹为白居易编集,题作《白氏长庆集》;元稹自己的集子,后亦题名《元氏长庆集》。“长庆体”系由此得名。
  “长庆体”之称,最早见于南宋后期诗人戴复古的词作和刘克庄的《后村诗话》,戴复古有《望江南》词四首,基三云:“诗律变成长庆体,歌词渐有稼轩风。”刘克庄《后村诗话》在比较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时说:“此篇与《琵琶行》,一如战士轩昂赴敌场,一如儿女恩怨相尔汝。杜有建安、黄初气骨,白未脱长庆体尔。”戴复古以“长庆体”对“稼轩风”,所指还比较宽泛,刘克庄则已明确地以“长庆体”指称《琵琶行》一类诗歌。但与戴复古、刘克庄同时的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却只开列了“元白体”、“元和体”而无“长庆体”,说明“长庆体”之称在宋代尚未普遍流行。
  “长庆体”作为一种确定的诗体名称广为流行,是在清初以后。诗人吴伟业大量采用这种体制进行创作,写下了《圆圆曲》、《永和宫词》等名篇,后人从而效之,此体遂大行于世。袁枚《随园诗话》卷四引同时人《读梅村诗》云:“百首淋浪长庆体,一生惭愧义熙民”。即指吴伟业仿效元白的七言长篇叙事歌行。林昌□《射鹰楼诗话》云:“七言古学长庆体,而出以博丽,本朝首推梅村。”可见吴伟业学“长庆体”而又有所发展变化,因而后来又被称为“梅村体”。“梅村体”实际上是“长庆体”的一种变格。
  “长庆体”的特点,大致有三方面:从内容上看,多叙写时事。往往选取具有典型性的人物或事件,通过儿女之情和悲欢离合来反映具有时代和社会意义的主题。例如《长恨歌》和《琵琶行》,一写宫闱帝妃的爱情悲剧,一写民间歌女的悲凉身世,即为“长庆体”常用的两种题材。从形式上看,为七言歌行。虽属古体,却又多用律句,间用对偶,只是不象近体那样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同时又数句一转韵,平仄韵间隔使用,以求得音调的协调圆转和抑扬变化。所以也有人称之为“七古新调”(朱自清《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从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上看,以铺叙为主,往往敷写淋漓,并注意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语言则要求丰富多采、婉丽缠绵。袁枚《仿元遗山论诗》其二云:“生逢天宝离乱年,妙咏香山长庆篇。就使吴儿心木石,也应一读一缠绵。”即道出了“长庆体”语言方面的特点。
  前人对“长庆体”也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例如,纪昀在《瀛奎律髓刊误》中批白居易七律《杭州》诗称“此所谓长庆体也”,《四库全书总目》称范成大五古《西江有单鹊行》、《河豚叹》“兼杂长庆之体”,是将七律、五古也视为“长庆体”。这与后来通行的“长庆体”概念有所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7-31 12:24 , Processed in 0.064526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