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2|回复: 0

[国学文化] 国学大师—— 徐子方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2 17: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正进行中;
  4.《明杂剧通论》,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项目批准号:05DB099,正进行中;
  Ⅱ.获奖情况
  1.专著《关汉卿研究》获江苏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7);
  2.专著《明杂剧研究》获首届“明星杯”全国文学大奖赛金奖(1998);
  3.系列论文《试论明代文人剧的内容特点和表现手法》等8篇获江苏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1)。
  Ⅲ.学术专著
  1.《关汉卿研究》(40万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
  2.《明杂剧研究》(52万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8年版;
  3.《明杂剧史》(28万字),中华书局2003年版。
  4.《千载孤愤——中国悲怨文学生命透视》(20万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挑战与抉择——元代文人心态史》(26万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詹天佑传》(12万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此外还与他人合作或参与编撰《元曲通融》(2000)、《元曲观止》(1992)、《佛》(1993)等著述以及各种鉴赏辞典十余部,其中自撰数十万言。
  Ⅳ.专题论文
  1.《戏曲学——中国戏剧学论纲》,载《艺术学研究》(张道一主编)第1集,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
  2.《中国戏曲晚熟之非经济因素剖析》,载《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同年第4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同年第7期《文史知识》“文史信息”均予转摘;
  3.《戏曲小说与中外文化》,载《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同年第4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转摘;
  4.《关于当前戏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戏曲研究》第69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5.《谈元曲兼及“一代之文学”问题》,载《江海学刊》1997年第1期;
  6.《本色与当行——兼谈元曲本色派问题》,载《剧影月报》1997年第2期;
  7.《元曲家生平及心态三题》,载《中州学刊》2003年第2期;
  8.《徘徊在传统和现实之间——元后期两类曲家生平遭际及其心态描述》,载《词曲研究的新拓展》(周云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9.《“关、白、马、郑”与元曲四大家》,载《漳州师院学报》1998年第1期;
  10.《关汉卿在世界戏剧和文学史上的地位》,载《河北学刊》1990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同年第9期转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同年第10期,《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同年第5期转摘;
  11.《“初为杂剧之始”符合历史真实——关汉卿行年史料辨析》,载《江海学刊》1990年第5期,《高校社科情报》1991年第3期转摘;
  12.《关汉卿研究》,载《文献》1994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戏剧、戏曲研究》1995年第2期转载;
  13.《关汉卿考异》,载《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同年第10期转载;
  14.《关汉卿身份考述》,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7年第8期转载;
  15.《关汉卿北方时期作品考论》,载《文献》1997年第1期;
  16.《关汉卿行迹推考》,载《晋阳学刊》1996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7年第2期转载;
  17.《关汉卿籍贯考述》,载《晋阳学刊》1997年第4期;
  18.《关汉卿身份续考》,载《戏曲研究》第54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19.《关汉卿生卒年辩正》,载《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20.《两部令人心酸的感伤喜剧——试析关汉卿杂剧〈调风月〉、〈拜月亭〉》,载《艺术百家》1996年第2期;
  21.《两部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世态喜剧——关汉卿杂剧〈救风尘〉、〈望江亭〉剖析》,载《艺术百家》2005年第2期;
  22.《双赴梦:一部复仇型抒情悲剧》,载《艺术百家》1997年第1期;
  23.《试析〈谢天香〉、〈金线池〉的幽默喜剧本质》,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24.《一部以事件为中心的英雄悲剧——关汉卿〈哭存孝〉杂剧剖析》,载《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25.《苍劲雄壮,“豹尾”响亮——关汉卿历史剧〈单刀会?第四折〉赏析》,载《文史知识》,2004年第1期;
  26.《情韵深深,诗家之曲:析关汉卿散曲的传统风格》,载《漳州师院学报》1996年第2期;
  27.《本色鲜明,剧家之曲——关汉卿散曲论之二》,载《漳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1期;
  28.《浪子心性,市井之曲——关汉卿散曲论之三》,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29.《关汉卿研究的百年点评和未来展望》,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10期转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7期转载;
  30.《从关汉卿现存作品看〈西厢记〉杂剧作者问题》,载《江海学刊》1995年第5期,《新华文摘》同年第11期转摘;
  31.《西厢记:一部悲喜剧》,载《美学艺术学研究》(汝信、张道一主编)第2辑,江苏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32.《〈西厢记〉“王作关续”说辨析》,载《艺术百家》2001年第4期;
  33.《万种离愁,无限情思——〈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载《剧影月报》2000年第1期;
  34.《从情系人生到兴亡空幻——白朴心态历程剖析》,载《霍松林先生80寿辰纪念文集》第1145-1163页,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5.《白朴心态历程剖析》,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36.《“登楼意,恨无上天梯”——元曲家马致远心态剖析》,载《中华艺术论丛》第1辑,第146-155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37.《〈李逵负荆〉简说》,载《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第4期;
  38.《杂剧史上所谓“明初十六子”辨析》,《剧影月报》2001年第3期;
  39.《试论杂剧史上的所谓“明初十六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4期;
  40.《明初剧场及其演变》,载《艺术百家》2003年第2期;
  41.《明代北曲剧场兴衰论》,载《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6期;
  42.《南戏传奇化与传奇昆曲化》,载《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3.《杨訥〈西游记〉杂剧简说》,载《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第4期;
  44.《试论杂剧入明后的两次重大转变》,载《江海学刊》,1988年第5期;
  45.《明前期宫廷北杂剧略论》,载《河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同年第4期转摘;
  46.《明代南杂剧略论》,载《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9年第12期转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0年第1期转摘;
  47.《明代文人剧在戏剧和文学史上的地位》,载《艺术百家》1998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7期转载;
  48.《明代文人剧及其表现特色》,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49.《试论明代文人剧的内容特点和表现手法》,载《艺术百家》2000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戏剧、戏曲研究》2000年第8期转载;
  50.《文人剧与南杂剧》,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51.《明杂剧社会背景探源》,载《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52.《明初社会变革及其后果》,载《盐城师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53.《略论明杂剧的历史价值》,载《艺术百家》1999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戏剧、戏曲研究》1999年第8期转载;
  54.《“家乐”——明代戏曲特有的演出场所》,载《戏剧》2002年第2期;
  55.《晚明稀见杂剧钩沉(1-5)》,载《江海学刊》1998年第4期至1999年第2期;
  56.《晚明杂剧六题》,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2期;
  57.《一曲以情反礼的青春颂歌——〈牡丹亭?闺塾〉赏析》,载《剧影月报》1998年第5期;
  58.《叶小纨和她的〈鸳鸯梦〉杂剧》,载《中国文化报》1999年12月26日《古典戏曲论坛》;
  59.《明杂剧〈月下老定世间配偶〉考述》,载《中国文化报》2000年9月14日《古典戏曲论坛》;
  60.《李开先及其院本创作》,载《文史知识》,2005年第3期;
  61.《沈璟及其昆曲杂剧》,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62.《汪道昆及其杂剧创作》,载《学术界》2003年第6期;
  63.《程士廉和他的〈小雅四纪〉》,载《扬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64.《孟称舜的编剧理论及美学思想之我见》,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辑(徐中玉、郭豫适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5.《关于洪升生平思想的两大问题》,载《东南文化》1994年第4期;
  66.《〈长生殿〉的主题及其他》,载《艺术百家》2006年第5期;
  67.《错落有致,简而传神——说〈长生殿?惊变〉》,载《剧影月报》1996年第5期;
  68.《世纪之交江苏省古典戏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69.《江苏省古典戏曲研究管窥》,载《剧影月报》2000年第5期;
  70.《也评〈中国昆剧大辞典〉的编纂出版》,载《剧影月报》2003年第4期;
  71.《童子戏简论》,载《中华戏曲》第29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72.《思想解放与文学变迁——兼论中国文学史的分期问题》,载《江海学刊》1999年第9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7期转载;
  73.《重写文学史的大胆尝试——评〈文化建构文学史纲〉》,载《中国图书评论》1993年第5期;
  74.《说“穷苦之言易好”》,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一辑(徐中玉、郭豫适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5.《艺术魅力:真实生命之内充》,载《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第 1期;
  76.《生命层级与艺术表现》,载《江海学刊》2004年第4期;
  77.《沦落与辉煌:一种艺术的反比效应》,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78.《生命:悲怨文学的活力之源》,载《文史哲》2002年第4期;
  79.《悲怨:中国古代文学之内驱——一个文学史母题的发展历程描述》,载《徐州师大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4期;
  80.《悲怨:一个文学史母题》,载《学海》2005年第1期;
  81.《儒学伦理道德与中国悲怨文学》,载《徐州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6期转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2002年第11期转载;
  82.《新编全唐五代文整理札记》,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年第3期;
  83.《评〈李师师外传〉兼及宋人传奇》(与孙巧琳合作),载《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84.《辽金元文学与文人境遇》,载《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 1期;
  85.《从另一角度看文人境遇与辽金元文学》,载《光明日报》2003年7月30日“文学遗产”栏;
  86.《元代社会变革与中国古典文学》,载《东南大学社会科学论丛》(刘道镛主编,徐子方副主编)第2集,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7.《元代诗歌的分期及其评价问题》,载《淮阴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8期转载;
  88.《再论元诗分期标准及有关问题——兼答门岿先生》,载《淮阴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8期转载;
  89.《从先驱者到孤独者:耶律楚材心态剖析》,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10期转载;
  90.《与道共进退——许衡及其心态》,载《南通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91.《人格自尊与文化尊道——刘因心态剖析》,载《徐州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92.《丛知恩图报到自悔自责——试析赵孟頫的心态历程》,载《江海学刊》2001年第3期;
  93.《从宋濂、刘基的早期诗文看其由元入明前后的心态》,载《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94.《作家的经历体验与作品的悲剧意蕴:〈三国〉、〈水浒〉比较研究初探》,载《淮海工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
  95.《悲剧之生命,生命之悲剧:〈三国〉、〈水浒〉作家作品比较论》,载《明情小说研究》1997年第2期;
  96.《〈西游记〉艺术手法综论》,载《东南大学社会科学论丛》(刘道镛主编,徐子方副主编)1996年第1集;
  97.《〈西游记〉艺术层次论》,载《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1期;
  98.《李汝珍年谱》,载《文献》2000年第1期;
  Ⅴ.评价和影响
  1.吴新雷《一部填补空白的戏曲史专著——评徐子方新著〈明杂剧研究〉》,载《文学遗产》1999年第3期;
  2.王立《评徐子方近著〈中国悲怨文学的生命透视〉》,载《江海学刊》2001年第5期;
  3.朱国华《徐子方〈千载孤愤〉读后》,载《淮阴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4.刘英《文学史的另一种写法——〈千载孤愤——中国悲怨文学的生命透视〉评介》,载《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5.许伯卿《文心史实相得益彰——试评徐子方教授新著〈元代文人心态史〉》,载《学海》2002年第5期;
  6.乔光辉《元代文人心灵的辩证法——读徐子方〈元代文人心态史〉》,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7.魏崇新《心史纵横自一家——评徐子方〈挑战与抉择——元代文人心态史〉》,载《殷都学刊》2003年第2期;
  8. 解玉峰《中国戏曲史研究的重要篇章——徐子方〈明杂剧史〉管窥》,载《戏曲研究》第65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5月版。
  9.王廷信《杂剧研究的新收获——评徐子方教授《明杂剧史》》,载《书品》2004年第5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6-2 05:50 , Processed in 0.064081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