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7|回复: 0

[探索发现] 有没有孟姜女哭长城?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2 14: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民间传说之一。据说,在秦始皇的时候,有一对新婚夫妇,男的叫范喜良,女的叫孟姜女。结婚刚三天,范喜良就被征去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和劳累而死去。盂姜女历尽艰辛,万里寻夫到长城,得知丈夫已死,便放声大哭,哗啦一下就哭倒了长城八百里。从此,山海关被指定为“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在那里盖起了“盂姜女庙”。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了。
  有人认为。盂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纯属虚构。因为山海关所存的长城是秦朝以后才筑起的,而秦始皇所筑长城距山海关北去数百里。历史上有过哭倒城墙的记载,但故事发生的时间比秦统一六国要早得多,因此和秦始皇根本风马牛不相及。
  考证史籍,“哭城”一事首见于《左传》:春秋初期齐庄公时 (前794年~前781年在位),齐国人杞梁在攻莒(今山东莒县)战役中阵亡。杞梁没有儿子,他的妻子无依无靠.扑在杞粱的尸体上,在城下痛哭,哭了七天七夜,城墙也崩塌了。这大概就是“盂姜女哭长城”的原始资料了。其后,西汉刘向在《说苑》、《列女传》中又增加了杞梁的妻子连哭“十日”后,“赴淄水而死”的细节。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一书记载,内容与《左传》大体相似。但上述各书中并没有指明杞梁姓范,更没有出现过“盂姜女”的名字。直至敦煌石窟发现唐朝曲子词,才见到最早记载盂姜女送寒衣赴长城,为“盂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增添了“送寒衣”的情节。
  唐末《杞梁妻》一诗,说杞梁妻为秦国人,她去长城哭吊丈夫,“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到了宋代;被广为流传的杞梁开始有了姓,不过说法不一,有说姓范,有说姓万,有说叫杞郎的,还有说叫喜良的。南宋郑樵日:“杞梁之妻,于经传所言者,数十言耳。彼则演成万千言……”(《通志·乐略》) 看来孟姜女哭长城是由杞梁妻哭城演变而来的,而故事的最后形成大致是在北宋年间。
  宋代以后,盂姜女的故事被编成评词话本,谱成歌曲杂弹,“盂姜女庙”里四时香火不断,前来立碑献匾、拜庙赋诗的上自皇帝,下至仕宦,孟姜女随之成为“贞烈女神”,被列人“二十四孝”的第十一孝,神化成“七仙女下凡”。明代中叶。各地盛行为孟姜女立庙之风。
  盂姜女故事经历了2000多年的流传和演变.其故事本身内容差异,说法不一,如何看待这一故事,则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的说,盂姜女哭长城是根据历代时势和风俗的不断变化而变更的。战国时,齐都中盛行哭调,杞梁战死而妻迎柩便是悲剧的材料。西汉时,盛行天人感应之说,杞妻的哭城便成了崩城和坏山的感应。六朝、隋唐间,乐府中有送农之曲,于是又增加了送寒衣的内容。可见它的故事是顺应了文化演变而迁流,承受各时各地的时势和风俗而改变,凭借了民众的情感和想象而发展的。
  但也有人否定孟姜女即《左传》中的“杞梁之妻”。有的认为在封建社会的中国,战事连绵,民不聊生,哭夫的题材十分常见.《左传》中也不无记载,因此单凭哭夫这一论据,不能令人信服。有的说,好端端的长城,竟然被一位妇女哭塌了城墙,未免流于荒诞。再说,把齐国的盂姜捏造成秦国的孟姜女,把攻打莒城改为修筑长城,是有意往秦始皇身上栽赃。
  对于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意义及其评价,也有过争论。有的认为,作为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反映了人民对沉重徭役的反抗精神,是秦始皇“为政不仁”的历史见证。可笑的是。在“四害”横行时,孟姜女也被列入“大批判专栏”,说这个故事是为了欺骗和煽动老百姓来骂秦始皇,名为“孟姜女庙”,实为儒家招魂庙;名为表彰孟姜女“贞德节烈”,实为攻击秦始皇 “暴虐无道”,并说孟姜女哭长城故事,完全是孔孟之徒出于尊儒反法的需要。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编造,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2000多年来,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以故事、歌谣、戏曲等多种形式流传于我国广大地区,并为外国学术界所注目。顾颉刚先生二十世纪20年代发表的着名学术着作——《孟姜女故事研究》.则是一部搜集了大量文献上的记录、见解成熟、体系完整的论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7-23 23:16 , Processed in 0.058745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