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9|回复: 0

[探索发现] 新滩大滑坡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2 14: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85 年6 月12 日凌晨,一个平凡的夏夜,长江三峡在酣睡,山,静静的;人,静静的。只有永不停息的流水在江心卷起暗沉沉的波浪,打着漩儿、冒着泡儿,发出一些轻微的声响,朝向远方流去。
  在西陵峡中的新滩镇,忽然传出了一阵阵极不平凡的喧嚣声音。从寂静的夜幕中可以分辨出,那是嘈杂的人声,声音中充带着一种难以抑制的惊恐、惶惑的意味。可以判断出,那儿必定有什么事情发生了。
  凌晨3 点45 分,突然发出一声山崩地裂的巨响,压住了嘈杂的人声。新滩,发生滑坡了。
  这是一场特大型的岩石滑坡。在新滩镇背后的山崖上,整片山坡沿着陡壁滑落下来了。在高速滑动下,岩层碎裂了,分解成无数碎块顺着斜坡滚落下来。刹时间乱石飞迸、烟尘滚滚,把平静的山谷搅弄得天昏地暗,很远的地方都听见了大地震动的声音。
  古老的新滩镇正好在滑坡的路上,大半个镇子立刻就被杂乱的石块掩没了。在比房屋本身还大的巨大岩块的袭击下,没有一个建筑物还能保存住,全都成了这场恐怖的“石雨”的牺牲品。已经有上千年历史的新滩古镇,就这样转眼间就从地图上被无情地抹掉了,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惨剧。可是在这场惨剧里,全镇457 户,居民1371 人,却没有1 人伤亡。灾难发生前一会儿,人们早就扶老携幼、携带细软箱笼,抢先一步撤退到镇外的安全地带了。有人甚至把鸡鸭猪狗也赶了出来。除了笨重的家具和房屋,能够带走的,几乎全都转移一空了,把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
  这场滑坡持续了半个多小时,直到4 点20 分才慢慢平息下来。天色发明后,人们才看清楚了它的全貌。只见镇后的一道陡崖几乎完全滑塌了。大大小小的石块从崖顶到江边,铺满了整个山坡。新滩镇一大半被石流吞噬了,只留下东面小半条街和少数房屋,矗立在乱石铺盖的山坡旁边,表明这个古镇所在的位置。这个滑坡的体积约3000 余万立方米。滑坡体前部的土石堵塞了长江江面约1/3。当时江心激起的巨浪高达54 米,涌浪波及上下游共42 公里的江段。多亏全镇居民及时撤退出来,否则人们正在梦乡中,后果真不堪设想。
  面对被石流吞没的家园,人们唏嘘着、叹息着,但是更多的却是庆幸和感激。不管怎么说,全镇男女老幼都一个不少的活下来了。仅此一点,就是了不起的奇迹。
  这是一次十分成功的滑坡预报。发出预报的单位,是湖北省西陵峡岩崩调查工作处。他们驻守的地方,就在这个峡谷深处的新滩镇。这时,通宵未眠的工作人员有的还留在崖顶上,继续监视崩岩的活动情况。另一些人不眠不休,奔走在难于行走的石海中,冒着滑坡和山崩还可能继续活动的危险,认真紧张地收集着破坏情况和各种科学材料。脱险的灾民们想向他们表示出自己内心的感谢,却在人丛中找不到他们的踪影。
  这是一些可敬的人。这个工作处自从1970 年成立以来,科技人员一直坚持在高山峡谷的现场工作。无数个漆黑的风雨之夜,无数次雷霆轰击的时刻,他们从未离开过新滩两岸的陡峭崖壁,总是在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段,认真观测分析,取得了大量科学资料,才作出了这次成功的预报。在此之前,他们布置了4 条视水准线,对12 个变形点进行重点研究观测。 1983 年,首先发现了异常。1985 年6 月11 日,在大滑坡发生前的11 小时,及时发出警告。经过当地政府及时宣传动员,才有效地组织了全镇居民在灾难发生前的最后1 分钟,及时扶老携幼,携带财产安全撤退出来。群众提出,应该给他们记一个特等功。
  新滩,是历史上经常发生山崩的地方,长江曾经多次被崩落的岩块阻塞断流。无数巨大的岩块滚落江心成为礁石,每当冬、春枯水季节水落石出,一个个礁石显露出狰狞面貌。江水从密布的石缝里泻流出来,好像是一道汹涌的瀑布。下行船必须绕过一座座险礁,顺着急流从石缝里冲泻下去。上行船迎着波涛,要翻过这道礁石组成的“门坎”更加困难,是长江三峡里的枯水第一险滩。
  在以往的木帆船时代,这儿经常阻塞交通。于是在滩头出现了一个小镇,居民专以拉纤过滩、转运货物、开设旅店和餐馆为主,形成了和滩险分不开的新滩镇。
  解放后,炸毁了滩险,疏浚通航道,在滩头安排了马力强大的绞滩船,专门拖拉上水轮船过滩,大大便利了长江航行。但是由于风化剥落和岩层本身的重力使其顺层滑坠的影响,新滩两岸的危崖还在继续发展。长江南岸的练子崖顶,解放初期只有一道很小的裂缝,每天背着书包翻山上学的小学生可以自由跨过。可是经过一个阶段以后,裂缝已经逐步演变为好几米宽,数十米深的巨大裂口了。危崖下面就是运输繁忙的长江,一旦发生岩崩,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周恩来总理闻讯后,十分关心练子崖的安全,指示成立岩崩调查工作处,注意观测危崖发展,确保长江大动脉的安全畅通。
  飞石的故事
  四川西北部的岷江上游,是羌族聚居的一个地方。60 年代初,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羌笛颂》摄制组的人员在这儿曾经吓出一身冷汗。当时,摄制组的一辆汽车正在沿江的山道上飞速行驶,车前忽然落下一块巨石。多亏驾驶员反应灵敏,及时刹住了车。要不,连人带车准会被这块从崖顶崩落的大石头砸扁了,驾驶员眼见前面的路被阻断了,正想掉头往回驰去,想不到车后又掉下一块大石头。两块从山上滚下来的大石头把汽车紧紧夹住,使它进退不得,车上的人都吓了一大跳。
  这是飞石,是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当雨水或是别的原因触动了岩顶的风化岩层,一些石块往往会失去平衡,顺着山坡滚落、或是凌空飞坠下来造成危险。
  有一年,成都地质学院在彭县小鱼洞的一条山沟里实习,雨后也遭遇了飞石袭击。这一次的运气没有《羌笛颂》摄制组好。一块巨大的石块顺着山坡滚落下来,撞开了实习基地的墙壁,把一个正在沉睡的女学生砸死了,造成一场名副其实的飞来横祸。
  在飞石的巨大冲速下,有时一块小石子也能给人们带来不幸。在同一岷江上游的山中,有一次一个石子飞落下来,恰巧击中一个把脑袋伸出车窗的乘客,立刻流血毙命。像《羌笛颂》摄制组那样的好运气,实在太难找了。一次次事故,使人们开始注意这种很不起眼的飞石灾害,组织人力研究它的形成原因。情况查明,产生飞石的大多是由于天然植被被破坏,使岩层裸露失去保护。经过日晒雨淋,或是树根的劈裂作用,产生一些不稳定的石块,稍经外力推动就会崩落下来。飞石现象的生成和发展,人们也应该负很大的责任。要不,崖顶上的石头怎么会这样容易就崩坠下来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7-20 23:32 , Processed in 0.075633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