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2|回复: 0

[探索发现] 翻开历史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2 14: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约从燕山运动晚期开始,三峡地区地亮出现大面积的隆起,随着地壳的隆升,滔滔翻滚的长江则在漭漭群山之中辟出了深邃的河谷。山高谷深,形成了极其壮丽的三峡地貌景观,令人留连忘返。
  三峡,有人把它称做长江的珠冠。这里,山势雄奇险峻,江流奔腾湍急,峡区礁滩接踵,夹岸峰插入云天。它西起四川奉节县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县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组成,全长193 公里。整个峡区之内,群峰相峙,峭壁嵯峨的峡谷约有90 公里。其中瞿塘峡8 公里、巫峡 40 公里、西陵峡42 公里,其余为穿插其间长约103 公里的宽谷。最窄处不足100 米,宽谷地带丰水时节,江面可宽达1000 余米。它穿越四川省的奉节、巫山和湖北省的巴东、秭归、宜昌等5 县(市),深峡与宽谷相间,急流与险滩为伴,■岩陡壁,波光峰影,交织成一座壮丽的天然大画廊。
  从白帝城到巫山县大溪镇(又名黛溪镇)之间,是全长约8 公里的瞿塘峡。它以峭拔险峻而着称。江面最窄处仅数10 米,两岸山峰却高达 1000 至 1500 米,故有“峰与天交接,舟从地窟行”之说,峡西入口处,悬崖陡立,迎水相峙,形同门户,又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用“众水会涪万,霍塘争一门”来形容它的险要,而白居易则在《夜入瞿塘峡》一诗中,用“岩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来形容它的雄奇。峡中水深流急,波涛奔腾呼啸,更增添了它山峰险峻的气势。
  出瞿塘峡东口,过地势开阔的大宁河宽谷,便到了奇峰耸峙的巫峡河段。这里有着名的巫峡十二峰。奇峰兀立,山青水秀,风光绮丽,引人入胜。古往今来,人们为她编写了许多神话故事。顺流而下,使人觉得在画中穿行。出巫峡,顿觉江面开阔,视线舒展。眼前丘陵连绵,沟壑交织,梯田层层,绿树丛丛,这便是富饶美丽的香溪宽谷。
  过了香溪河,便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西陵峡。西陵峡中,既有迷人的绮丽风光,又有奔腾咆哮的急流险滩。峰峦夹江陡立,江流曲折回环,山势十分险峻。在香溪东面是兵书宝剑峡,长约4 公里,相传诸葛亮在这里放置兵书而得名。出兵书宝剑峡,便是青滩。它由西至东分头滩、二滩和三滩,绵延达3 里之长。这里,在滔滔长江水的冲击下,软弱的砂页岩被侵蚀成缓坡和凹槽,而坚硬的砂岩、灰岩则形成了高达数百米的悬崖,这就给滑坡、崩塌等岩崩活动造成了有利的地质条件。险滩的形成,就是因为山岩被长期锓蚀而崩塌,岩石堆积于江中阻水成滩。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这里的山岩并没有沉默。它不甘于长江下切的痛苦,便一次又一次地发怒起来,企图阻拦它的东流。在悠悠岁月之中,汹涌的长江波涛在劈开气势磅礴的山岩过程中,在三峡两岸究竟发生过多少次的岩崩已无从考察。但自有历史记载以来,三峡地区曾发生过多次的山崩、滑坡、泥石流等灾变。据专家考察,在长江三峡两岸,发现各类岩崩、滑坡及地质变形体达200 多处,其中1000 万立方以上的大型崩滑体有30 余处。正如有人指出的,这是悬在长江上的一把利剑,随时会插进中华民族的大动脉之中。
  据《东观汉记》和《后汉书》记载,汉永元十二年庚子夏间四月,即公元100 年,“秭归山高四百余丈崩,填溪水,压杀百余人??”大概这是历史上对西陵峡岩崩的最早记录。
  这次大规模岩崩究竞发生在何处?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归州》中说,秭归山“孟县境内山也”。又据史书记载中说这次岩崩堵填的是溪水而不是江水。因此,专家们认为这次岩崩应发生在秭归县东入江的香溪上。相传香溪上游兴山县的明妃村,是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她在出塞前返乡省亲,常在溪边浣洗香罗帕,并失落了一串珍珠,致使溪水一碧见底,芳香四溢。因此,香溪又叫明妃溪。其实香溪是由发源于神农架的九冲河与龙口河汇流而成。香溪清澈澄碧,是因为这一带属石灰岩地质,水从石灰岩裂隙中渗出,经过了过滤和沉淀,因而泥沙杂质极少。
  又据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公元100 年,巫山发生了一次岩崩。这次山崩几乎与西陵峡秭归山崩塌同时发生。
  巫山发生的最大一次岩崩,是在1600 年前的东晋。据史料记述:“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这就是说,这次山崩将上游江水水位提高了数十丈,而且影响到上游100 多里的地方,其规模之大相当惊人。据说,这次岩崩阻塞汪道,形成了险滩。800 年后,宋代诗人范成大乘舟路过此地时,险滩依然存在。他在舟行此滩时的描述中写:“高浪大涡,巨掀舞不当一槁叶。或为涡所使,如磨之旋??”险恶的滩石,汹涌的水势,寥寥数语,跃然纸上。
  北宋天圣四年(公元1026 年),秭归又一次发生了大规模的岩崩。西陵峡主要岩崩地段青滩南北两岸,大多是由砂岩和花岗岩构成。这次岩崩,据史书记载,发生在秭归县城以东的赞皇山。岩崩之时,浊浪滔天,巨石堆积江中,长江顿时被阻断流。此次岩崩,使长江断航长达25 年之久,直至1051 年郡守赵诚状告朝廷后,才命他主持疏凿工程,除去滩害,江又通航。直至南宋乾道六年(公无1170 年),诗人陆游从水路入川时,舟到滩前仍无法前行,不得不弃舟登岸。在岸边,他发现了一块南庙中的石碑,碑上字迹依稀可辨,记述了青滩的这一灾变:“山崩石壅成此滩,害舟不可计?? 盖江绝于天圣中,至是而复通。然滩害至今未能悉去。”
  据史书记载:明代后期,兵书宝剑峡青滩一带曾多次出现岩崩。1542 年 6 月,秭归山一带暴雨如注,北岸长达5 里多的山岭发生崩塌。岩崩之时,先在崩岩附近的泉水中涌出一股股混浊的泥浆,接着岩石与山体逐渐分离,随即岩石相继崩塌江中。入江之时,“巨石腾壅,闭塞江流”。《明史》上记载:“塞江江流二里许”。
  这一带的山峰,大多是由砂岩组成,岩石风化十分严重,因而称之谓沙子岭。这次山崩是在长时间豪雨侵润、冲击下逐渐形成的,居民获悉后先撤离,因此并未伤人,仅“压民舍百余家”,但规模之大是空前的。
  继这次西陵峡大岩崩之后,青滩一带山岩又相继在1558 年夏、1609 年春,接连发生崩塌。1561 年5 月,青滩上游秭归县城在一场磅礴大雨中又一次发生了大规模岩崩,虽然尚无严重堵塞长江航道的记载,但造成了许多房屋的毁坏和居民的伤亡。
  长江三峡最近一次的岩崩,是上游瞿塘峡的山崩。1896 年7 月,瞿塘峡一带连降暴雨,云阳县境内的黄官槽山竟有一半坍塌入江。瞬时间,山倾大江,浪涛翻卷,构成了三峡少有的壮丽奇观。
  而1985 年西陵峡的岩崩,引起了世人的格外瞩目。这是因为长江西陵峡青滩地段,与未来的三峡工程三斗坪大坝,仅有20 多公里的距离。这一“高敏感地带”,便成了举世瞩目的热点。
  那么,1985 年西陵峡岩崩是怎样发生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7-11 11:21 , Processed in 0.053859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