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经营之神”、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于美东时间15日因心肺衰竭病逝美国,享年92岁。10月16日,台塑旗下10家上市公司同步亮灯跌停,出现“哀悼行情”,也创下台塑集团所有上市公司股价连袂跳空跌停首例。
他是前台湾首富,身家68亿美元;他的企业创建至今已50多年,他当了50多年的董事长;他被誉为台湾经济奇迹的象征。
因金融风暴赴美考察
有媒体报道说,王永庆遗体昨晚通过长荣航空运送回台,家属震惊、哀戚。王永庆因为担忧美国金融风暴对台湾的冲击,11日,他带着夫人和子女前往美国视察旗下的生产线和厂房,没想到在美东时间15日早上被送进新泽西一家医院,9点38分因心肺衰竭而过世。
由于王永庆对于台塑集团具有指标性意义,在病逝消息传出后,台塑集团旗下个股全面跌停。
生前遗愿“两岸赶快通”
在得知王永庆逝世的消息后,台湾当局表示将全力协助王永庆家属处理治丧事宜。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表示,王永庆不仅致力于企业成长,也关注环境永续与社会公义,并推崇他对于两岸关系朝向和平繁荣的真知灼见。
两个月前曾同王永庆一起吃过饭的“立委”廖正井称,王永庆一再希望两岸赶快“通”。马英九回忆,早在十多年前,王永庆就已大声疾呼两岸关系的重要性,而在大陆捐设1万所“希望小学”的大手笔,至今也让人津津乐道。
◇故事
卖米成就亿万富豪
200元起家开米店
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15岁小学毕业后,先到茶园当杂工,16岁时用父亲所借的200元开了一家米店,1954年筹资创办台塑公司。从一个贫穷的茶农之子,到企业大亨,被誉为经营之神,让我们来看看他传奇的一生。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了一家米店。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近30家米店,竞争非常激烈。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办得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王永庆决定从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于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王永庆从这里找到了切入点。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拣出来,然后再卖。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筹措50万美元建塑胶公司
后来,王永庆转向木材的经营,满载而归。上世纪50年代初,随着木材业商家的增多、竞争的加剧,王永庆毅然退出木材行业,投资塑胶业。
1954年,他和商人赵廷箴合作,筹措了50万美元的资金,创办台湾第一家塑胶公司。3年后建成投产,但如人们所料,立刻就遇到了销售问题,可王永庆还是下令加大生产,这样的决定让其合伙人纷纷要求退出。王永庆变卖了自己所有的财产,买下公司全部产权,也因此使台塑公司成为他独资经营的产业。
随后他又投资成立塑胶产品加工厂——南亚塑胶工厂,直接将成品销往市场,紧接着,王永庆的塑胶生产“一发不可收拾”,从而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胶粉粒生产企业,也从此迈上了他的成功之路,一举成为亿万富豪。
◇人生观
“最抠门”富豪一生勤奋
“一勤天下无难事”。王永庆的这句话贯穿了他整个奋斗的人生。王永庆身上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缩影,他是勤劳简朴,顽强拼搏而白手起家的一代中国人的杰出代表。
王永庆工作期间每天晚上10点睡觉,2点半起床办公,每周工作100多小时,每天,宁静的台塑大楼总会传来沉稳而缓慢的脚步声。
台塑集团历经半个多世纪,王永庆仍不改他节俭的习惯。他认为,凡事讲求“合理化”,东西物尽其用,发挥到极致,就是合理化,事情做到最好,止于至善,也是合理化。王永庆的名片夹是台塑自行研发的“撕不破”珠光纸,接触过王永庆的人都知道,他发名片很有节度,会特别注意一人发一张,绝不浪费。
王永庆生活非常俭朴,他对穿着的要求是大方整洁,从不计较衣服的新旧及款式。每回坐飞机一定是经济舱。他在台塑顶楼开辟了一个菜园,母亲去世前,他吃的都是自己种的菜。用的肥皂剩下一小片,还要粘在整块上继续使用;每天做健身毛巾操,一条毛巾用了27年。
他的子女似乎也没有感觉到他们的父亲是个富豪。也因此,王永庆曾被ceo.icxo.com评为全球十大“最抠门”富豪之首。
◇大陆投资路线图
1990年台塑拉开投资大陆序幕
1990年1月11日,王永庆飞抵北京,拉开了台塑投资大陆的序幕。
从“901工程”开始,10多年来,王永庆旗下的企业将触角从台湾延伸至祖国大陆,将大笔资金投入到了石化、电力、医疗等项目的建设上。大陆已经成为台塑集团重要投资场所。
石化是台塑的核心产业,也是台塑在大陆投资的重点。台塑集团下的台塑公司先后在宁波成立了台塑聚丙烯(宁波)有限公司、台塑集团热电(宁波)有限公司、台塑工业(宁波)有限公司等,主要涉及的项目包括聚氯乙烯、丙烯酸酯厂、聚丙烯厂等。台塑集团旗下的南亚公司则先后在广州石井、山东东营、安徽芜湖、福建厦门等地投资塑胶石化企业。
不仅如此,电力事业逐渐成为台塑集团又一个新的事业王国。1996年,王永庆计划投资30亿美元,兴建总装机容量360万千瓦的漳州发电厂,因某种原因而暂停。然而,王永庆依然不舍这一计划。2003年9月20日,王永庆飞到福建漳州,酝酿与当地合资电厂,动用了30多亿美元用于建设漳州华阳电厂。
该厂不仅是王永庆在大陆投资的第一个电力企业,也是大陆第一家大规模的私营发电厂和亚洲最大的火力发电厂,近年来开始大幅赢利。随后,台塑集团还在昆山兴建了汽电共生厂。
按王永庆的计划,在石化工业、电力工业、汽车零组件及两岸航运等诸多领域,大陆将成为他的另一个重要投资场所。
一直在计划中的厦门长庚医院项目也已经获批,王永庆为此投资人民币10亿元,建成后将拥有3000张病床。
在祖国大陆的投资版图中,王永庆重点涉足昆山、宁波、厦门和漳州,但也在从点到面谋划大陆产业布局。
王永庆在大陆的诸多投资项目中,宁波“大乙烯计划”无疑是他的“最爱”,再复制一个“六轻”无疑是王永庆事业第二春。
◇逝者
王永庆
1917年1月出生于台北,原籍福建省安溪县。1954年创办了台塑公司;2006年6月5日王永庆正式宣布交棒,由原总经理李志村接任台塑董事长,其弟王永在长子王文渊担任总裁,王永庆女儿王瑞华出任董事及副总裁。
经过50余年发展,台塑集团现已成为台湾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资产总额约2.5万亿元新台币,旗下有30多家分公司和海外公司,员工总数近10万名。台塑集团在台湾企业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王永庆本人也被台湾媒体誉为“经营之神”。
经营成功八秘诀
追根究底:对问题不追究到水落石出,绝不罢休
务本精神:凡事只求根本,只求合理,不问结果
瘦鹅理论:忍饥耐饿,坚韧不屈,等待机会的到来
基层做起:脚踏实地,按部就班,从基层做起,成功的机会就越大
实力主义:学历不等于实力,实务经验越丰富,成功的机会就越大
切身感:制定让员工有切身感的管理制度,发挥员工的最大潜能
价廉物美:坚持供应价廉物美的原料给下游客户,企业得以蓬勃发展
客户至上:买卖双方唇齿相依,给客户利益,自己才能有最大利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