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6|回复: 0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之二——敕勒歌(北朝乐府)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1 09: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作】敕勒歌——《北朝乐府》
          敕勒川①,阴山②下。
          天似穹庐③,笼盖四野④。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⑤牛羊。
         
          【注释】
          ①敕勒川――泛指敕勒族游牧的草原,大致在今内蒙古土默特旗一带。
          ②阴山――即阴山山脉,今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
          ③穹(qióng)庐――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即蒙古包。
          ④野――应读为yě,也可读作ya(第三声)。
          ⑤见――同“现”,应读xiàn,呈现。
         
          【古诗今译】
          阴山脚下啊,有个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蒙古包”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草低处啊,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赏析】
          这首古代民歌,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6-16 09:20 , Processed in 0.072255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