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2|回复: 0

四大名人读书法介绍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0 20:4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到底有什么方法?或者说,什么才是正确的读书方法?
       
          世界上没有固定的方法,只有合适的读书方法。懂得合适的读书方法,有以下几个好处:
       
          第一,就是知道什么样的书,适合用什么样的方法阅读。
       
          有些书,比如许多相当于甜食类的书,读来“不求甚解”即可;许多相当于主食类的书,读来“观其大略”即可;读相当于美食类的书,以及相当于蔬果类的书,则需要用上“熟读精思”。
       
          “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熟读精思”,各有所用。读一些需要你“熟读精思”的书,你用“不求甚解”的方法,那是糟蹋;读一些只要你“不求甚解”的书,你用了“熟读精思”的方法,那是浪费。
       
          第二,可以很快知道怎么判断一本书属于那类“饮食”。
       
          如今,书店里、图书馆里、网络上,太多的阅读选择,披着各类外衣,试图吸引我们的光。
       
          仅以书店为例,以目前新书的出版速度来说,一个星期没进你常去的那家书店,你可能就以为自己走进一家新的书店,以为新书平台上大部分书已经更换过一遍。这么多书,你该从何选择?
       
          遇上一本你看来不错的书,先是随意翻阅一下,这就是“不求甚解”;然后,从书的封面、封底、作者介绍、作者前言、目录这几个部分对这本书“观其大略”;再后来,挑一个和全书精神最呼应,也是目录或前言里作者最看重的段落,仔细地“熟读精思”三五分钟。这三个步骤下来,应该足以让你判断出是让这本书就此留在柜台上,还是需要把它带回家。
       
          第三,对于买书回家或借回家的书,知道如何享用它的精髓。
       
          对于有的书,你可以坐进沙发,“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地读完;有的书要“观其大略”,做些笔记,放到书架上,待日后查阅;有的书要部分“观其大略”,部分“熟读精思”。有的书要全书“熟读精思”,一遍两遍三遍地读。许多思想深邃的经典都有这个特点。由于它们涵盖的方面既深且广,不一遍又一遍地熟读精思,等于是最大的浪费。
       
          其实,历史上还有一位先生的读书方法,也是最厉害的,就是苏东坡。
       
          有人问苏东坡,你那么博学,一般人学不学得来?苏东坡说,可以啊。他少年时候读书,很多书都是读了好几遍。比如《汉书》,就是读了一遍又一遍。他第一遍读《汉书》,只读和治理之道有关的内容,第二遍专门研读其中人物,第三遍读官制,第四遍读兵法,第五遍读货财。如此,每读一遍,专门针对一个主题全面收罗,对其他主题视若无睹,这样,就可以读通这个主题。多读几遍下来,就可以对每个主题都很精通。最后,他说了一句:“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慕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就是说,这样的功夫学成之后,即时八面作战,也会从容自如,那些只是随意读书的人,岂能相提并论?
       
          苏东坡的方法不是拿来读八卦杂志的。这种阅读方法,第一,拿来读一般人觉得复杂而又深奥、看起来头都昏的书最好用;第二,拿来用于主题阅读也很好用。
       
          苏东坡的方法可以称为“八面受敌”,这是一种多层次的阅读方法,其中一定包含另外几种方法。
       
          对于读书,我们从小听惯了要“用功读书”。“用功读书”的说法没错,错误在于,我们的学校教育和考试制度下,太多的人把“用力”当做“用功”。用力读书者对于教科书上根本不值得记的一些琐碎资料,也担心其会进入题库,于是,用力笔而记之,背而诵之。
       
          要做到“用功读书”,我们应该明白,对待不同的书,应该用什么样的不用“功夫”。不懂得用不同的功夫读不同的书,只知道用力读书,那就是死读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16 16:06 , Processed in 0.057271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