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5|回复: 0

是不是所有的小学生作文都缺少素材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0 20: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问题一:小学生缺少作文素材,是先天不足还是认知错误?
  解答:是认知错误,并非先天不足。
  孩子在写作文时总是找不到材料,不知道写什么,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的孩子生活枯燥,内容单一,无非是"学校--家庭--辅导班"三点一线,与古人倡导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相差甚远,作文素材无从积累。然而,我们认为即便没有机会"行万里路",仍然可以有丰富的作文素材,因为"素材"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作文素材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大事,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所见、所闻和所感,都是作文好材料。如写母爱,孩子大都会选择自己生病时妈妈如何照顾自己,下雨了,妈妈冒雨来送雨伞等等。而有的孩子选择的材料就是生活中的小事情:妈妈给我准备好了洗脸水,我洗完脸的时候发现妈妈已经帮我把牙膏挤好了……妈妈总是先给我梳头发,在给我梳头发时,动作总是很轻,之后妈妈自己梳头发时,三下两下就搞定了……妈妈带着我上辅导班,上午的课结束时,妈妈已经买好了汉堡,在我吃汉堡的时候,妈妈手里拿着可乐等我,而妈妈自己却还没吃饭……这些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难道不令人感动吗?
  问题二:是什么让作文素材变成了无源之水,一用就竭?
  解答:一般范文中的事例离现在孩子的生活太远,从而导致孩子不知道作文素材到底是什么。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孩子的素材很有限,写来写去就是这几件事,深思之后,我们认为,"都是范文惹的祸"。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部分范文中所写的事例离孩子生活太远,孩子无法"将范文照进现实"。老师用心分析的范文,孩子无法吸收,这个事例也无法引发孩子更多的联想和思考,我们认为这样的例文分析是在做无用功。小学阶段是孩子"直观感知能力"的重要形成阶段,老师所讲的范文或所举的事例一定要贴近孩子生活,要讲孩子身边发生的事情。
  我们课堂上所讲的文章,都是贴近孩子生活的事例,这样,孩子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就有强烈的表达欲,孩子愿意参与其中,愿意与老师分享自己的感受。
  问题三:积累作文素材为何会成为一种空谈?
  解答:我们经常告诉孩子"积累作文素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一种误读,我们要告诉孩子--今天感知,今天收获。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观点:积累作文素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家长把这种观点传递给孩子,孩子恍然大悟:哦,原来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呀,任务艰巨!这样,孩子在心理上就有了一种潜在的拖沓和排斥,孩子觉得"以后再积累吧,明天再说吧",这样明日复明日,殊不知,"明日",当你坐在"小升初"的考场上,作文素材还是少得可怜。
  现在,我们要和家长共同做的就是:培养孩子善于感知的心。这个世界本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小学阶段是孩子感性认识最发达的阶段,我们要培养孩子善于发现生活中点滴小事的闪光点。比如堵车,这是个再平常不过的事,这个事情你注意到了吗?想没想过今天为什么会堵车?也许是今天下雨路滑,路况不好;也许是前方有事故,警察叔叔正在进行疏导;也许是一位老奶奶摔倒了,众人在搀扶……有很多种可能性,而每一种可能性,都有不同的道理和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积累素材就是这么简单。告诉孩子:今天感知,今天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16 15:54 , Processed in 0.062300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