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1|回复: 0

60年教育变迁:重庆家庭祖孙三代人上学的故事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0 20: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刚上学的时候是上世纪四十年代,那时候家里头穷,没读两年书就辍学了。”回想起儿时的事,重庆市渝中区71岁的黎友兰婆婆仍然记忆犹新,“辍学时年龄太小了,当帮工学童没人要,只好又回去上夜校。我白天在县里挨家挨户地敲门,帮人补洗脏衣服、破衣服。赚的钱除吃饭外,全部交了学费。”
  黎婆婆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推行扫盲政策,自己上了全日制的补习班。靠着刻苦勤奋,她16岁时考上了西南民族学院,成了家里唯一的大学生。“那时候不但学校少,能选的专业也少,我念的民族学院里就只有两个系,一个藏语系,一个彝语系。我就凭着兴趣选了藏语。”
  这段经历改变了黎婆婆的人生。毕业后她去了四川雅江县当干部,一干就是8年。黎婆婆说,自己现在不但能和藏族同胞对话,看藏文文件也不成问题。
  等到黎婆婆的女儿刘女士上学时,家里条件就好些了,能够吃饱穿暖,不用挨家挨户洗脏衣服攒学费。但为了改善家境,刘女士还是常帮着别人糊火柴盒、糊小人书。“最大的困难是可看的课外书太少,我就想了个讨巧的办法,在糊小人书时顺便先把书看一遍。”最后刘女士也考上了重庆一所医学院。
  不知不觉到了1997年,黎婆婆的外孙女小云也上学了,这时的环境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黎婆婆说:“孙女小学里的学的东西,比我们当时的大学里还多!”小云在小学一年级时就开始学电脑,学校的课外活动也很丰富,每个月都组织孩子们看电影。小云回忆说:“我们学校不远处就有两家电影院,凡是有《一个都不能少》《侏罗纪公园》这样的影片,我们一般都不会落下。学校开运动会也在旁边的大田湾体育场。”
  今年小云如愿考上了大学。在众多专业中,她凭着自己的爱好选择了旅游管理专业。“我们学校有13个学院,再也不可能像外婆那样只能两个专业‘二选一’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14 07:15 , Processed in 0.047290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