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5:40:44

《总复习》教学设计二

  一、复习内容:数学第四册教材P120第6、7、题,P121第8、题,P124、P125第6、7、题。
  二、复习目的: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近似数
  三、复习过程:
  1、口算:教材P120第6、题。
  2、小组说一说怎样口算才能又对又快。
  3、独立完成P120第7、题计算。
  4、提问:在计算加减法时你应该注意些什么才能保证你的计算是正确的,把你的好方法告诉给同学们。
  5、复习估算
  6、解决问题(完成教材P121第8、题,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7、练习作业教材P124、P125第5、6、7、题。
  8、讲评作业
  9、小结
  《总复习》教学设计二
  一、复习内容: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教材P121第9、10、题和P125第9、题
  二、复习目的:
  通过复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三、复习过程;
  1、复习克、千克
  提问:(1)1克与1千克比较谁重谁轻。
  (2)1000克与1千克比较谁重谁轻。
  引出:1千克=1000克
  2、说出生活中有那些物体的质量是用千克或克作单位的?(先小组说一说然后汇报)
  3、动手圈一圈(完成教材P121第9、10、题)
  4、线(估一估再连一连,教材P125第9、题)
  5、活动内容(每4人一组活动)
  (1)估一估自己带来的物品各有多重
  (2)再估一估老师带来的这些物品各有多重,看谁估的最接近实际重量。然后由学生掂一掂,感受一下。(老师把准备好的物品的质量贴在物品上的暗处)
  6、练习作业:(1)计算: 3000克+5千克=()千克
  9千克—2000克=()千克
  4千克×6=()千克
  81克 ÷ 9=()克
  7千克+500克 =()克
  (2)在括号里填上“>”、“
  4千克()4000克 48克()2千克
  5200克()6千克 50千克()50克
  900克()1千克 600克()6克
  7、思考: 一只小鸡重500克,一只大鸡重2千克,几只小鸡的重量等于一只大鸡的重量?
  《总复习》教学设计三
  一、复习内容:
  数学第四册教材P121第11、12、题,P125第10、题。
  二、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什么角是直角、锐角、钝角,理解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三、复习要点:
  1、说一说自己认识了哪几种角。判断各种角的条件是什么。
  2、动手画一画直角、锐角、钝角,并写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3、举例说明,生活中那里有直角、锐角、钝角。
  4、举例说明,生活中什么是平移现象,什么是旋转现象。
  5、画出
  向左移动8格后的图形。(教材P125第10、题)
  说一说 平移的移动方法。
  完成作业: 教 材P121第11、12、题。
  四、学生小结
  《总复习》教学设计四
  一。复习内容
  数学第四册教材P119第1.2.题和P123练习二十四第1.2.题。
  二。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除法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加强多层次多样化的练习。
  三。复习过程
  1. 口算。(口算除数是2—9的除法算式若干题,选出其中的几道给学生说说除法式子的意义。各部分的名称。)
  2.小组活动
  (教师准备好除法算式卡片,分发到各小组,按规律把算式分类,然后汇报自己是按什么规律分的,举例说明自己是怎样求出商的。)
  ……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1)二(1)班有42人玩跳绳,每7人一组,平均分成几组?如果每6人一组呢?
  (2)小清剪了8面小旗,李东剪的小旗是小清的3倍,李东剪了多少面小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
  (3)同学们要去南湖划船。大号船每条限坐6人,小号船每条限坐3人,坐大号船需要4条,如果坐小号船需要几条呢?
  4.小组讨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5.试试自己的能力(印题发给学生)
  ( 1 )把正确的商打钩。
  49÷7={7. 9. 8.} 8 ÷1={7. 1. 8.} 42 ÷6={7.
  4. 6 .}……
  ( 2 )填空
  21÷7=() 48÷6=() 72÷()=9
  21÷()=7 48÷()=6 72÷9=()……
  6.比一比谁最棒。
  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2÷6=()÷8 4 × 6=()×3 2×()=3×()
  7 ×()> 8× 2 ( ) × 8
  24÷( )
  7.练习作业
  教材P119第1.2.题和P123练习二十四第1.2.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总复习》教学设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