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2:00:38

《乞巧》教学设计


       
               
                       
                                  请下载附件:
               
               
                       
                                  1、《《乞巧》教学设计》
               
               
                       
                                  (共2页,)
               
       

        一、学习内容
       
        小学语文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29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乞巧》。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真空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诗人林杰的《乞巧》这首诗浅显易懂,涉及到了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课在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设计形式多样的求知活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理解课文、积累词汇、拓展思维空间。课件出示的生字、牵牛织女图、对织女的文字介绍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体会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景,加深对我国传统节日的理解,从而更深层面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无所不在。
       
        三、学习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背诵这首诗,能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四、学习重点及难点
       
        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五、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设计思路

       
               
                       
                                  请下载附件:
               
               
                       
                                  1、《《乞巧》教学设计》
               
               
                       
                                  (共2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乞巧》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