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1:39:52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2)

  课时目标:品诗韵,赏语言,用情诵,立志行。
  一、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找出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荒山野岭”,一个是——“青山碧岭”,你们说老师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粉笔来书写这两个词呢?
  2、看到“荒山野岭”,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那“青山碧岭”呢?
  4、让我们打开书本,看看诗人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的“青山碧岭”画面吧!
  二、学习三-七自然段:
  1、自由读。告诉大家,我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哪些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或者是你的感动、或者是你的快乐!
  3、学生朗读,教师、学生共同评价,教师点拨。
  ①“煎熬”
  什么是煎熬?如果你是裸露的山岩,你来诉说自己的痛苦吧。
  ②“林涛”
  什么像波涛一样上下翻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感受到的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心中有图画,脑中放电影,你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了。
  ③小鸟、松鼠、小兔、小猴
  我来问问你:“小鸟,你为什么到这里搭窝筑巢?”“小松鼠,你快活得叫什么呢?”“小兔、小猴你们呢?”谁来读读,把这种快乐、安全、衣食无忧的感觉读出来,你们现在就是小鸟、松鼠、小兔、小猴的代言人。
  ④“浑浊”—“碧波”,“咆哮”—“轻抚”
  读一读这两对词语,给你怎样的感受?
  4、诗人给我们描述的画面是多么美好呀!齐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是谁的功劳?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2、锨、镐的声音是多么单调,可是为什么是“歌谣”?
  3、齐读。
  四、再次学习首尾自然段:
  1、教师引读第1.8节。
  2、比较两节有什么异同?两段能交换吗?(学生比较并说说理由)
  3、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呼应开头,点明主题,深化中心)
  4、哪个词呼应了开头,写出了荒山的变化,表现出植树的意义之大?(划出有关词语)(板书:荒山野岭——青山碧岭)
  5、此刻“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你读着呢?
  “我们”因为什么而快乐?
  6、春光特别喜欢“我们”,染绿了“我们”的双脚,“我们”以自己的行动让春光更加美丽!
  五、朗读全诗:
  1、齐读。
  2、尝试背诵。
  三、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既恰当又不重复的词语。
  ()的家园()的树叶()的秋天()的果园
  ()的家园()的树叶()的秋天()的果园
  2、完成课后第四题写话练习:默读课文,想象荒山植树后的美好景象,写一段话。
  板书: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荒山野岭青山碧岭
  (裸露的山岩)(青山绿水、动物乐园、物产丰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