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飞夺泸定桥
教学目标1.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2.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关键”、“千钧一发”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
2.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红军战士夺桥时的艰难,体会他们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出段落大意。
(三)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出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出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读课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夺桥的速度非常快,像飞一样。还知道本文所记叙的中心事件是“飞夺泸定桥”。课文是以中心事件来命题的。)
从课题上看,你认为课文应该写些什么内容?
(从题目上看,文章应该先写谁向谁夺泸定桥,为什么要夺桥,然后写怎样飞夺泸定桥,最后写出夺桥的结果。)
(二)介绍背景:
泸定桥在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出示挂图),1706年建成,是四川西康的交通要道。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来到大渡河边。这里水流太急,不能架桥,渡口又只有几只小船,往返一次就需要几十分钟,几万大军如果只靠这几只小船来渡河,要花费多少日子啊!70多年前,太平天国的名将石达开和他的四万士兵曾因没有及时渡过大渡河,贻误战机而全军覆灭,成为千古恨事。能否及时渡过大渡河,对红军至关重要。蒋介石曾扬言,让红军到大渡河,作石达开第二。所以一桥系安危,红军能否渡过大渡河,关系到红军能否北上抗日;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为了迅速渡河,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妄想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边的阴谋,必须火速夺下泸定桥。
(三)教师范读课文。
老师读课文,同学边听边认真思考,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的?
(事情的发展顺序。)
(四)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本课生字较多,要帮助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如:“撤”ch6、“召”zh4o是翘舌音,要提醒学生读准,特别是“召”字声调是四声,容易读成平声。
“援”字的右边易写错,写成“爱”;“键”和“健”易混,从字义中加以区别;“撤”的中间是“育”易写成“ ”;“榴”的右边笔画较多,提醒学生共有10画。
3.查字典或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天险:自然形成的险要地方。
阻拦:阻止、拦挡。
增援:增加人力、物力来支援。
妄想:狂妄地打算。
诡计:狡诈的计策。
关键: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击溃:打散、打垮。
阻击: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的进攻、增援或逃跑。
索性:副词,表示直截了当;干脆。
疑心:怀疑。
瓢泼:形容雨大得像用瓢向下泼一样。
宿营:军队在行军途中或战斗之后住宿。
心惊胆寒:形容令人十分害怕。
直泻:直直地向下急流。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极大,好像要把耳朵震聋了。
工事:保障军队发射火力和隐蔽安全的建筑物。
疯狂:发疯,比喻猖狂。
霎时:极短的时间。
突击:集中兵力向敌人防御阵地发起猛烈而迅速的攻击。
千钧一发: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形极其危险。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三十斤。
号召:召唤(群众共同去做某一件事)。
奋不顾身:奋勇向前,不考虑自己的生命安全。顾,注意,照顾。
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英勇:非常勇敢。
浩浩荡荡:水势广大的样子,借喻声势壮阔广大。
奔赴:奔向定好的目的或目标。赴,前往。
前线:作战时双方军队接近的地带,跟“后方”相对。
4.结合词义,区别近义词、反义词、形近字。近义词:
挺进——跃进 防守——镇守
阻拦——阻挠 增援——支援
妄想——妄图 诡计——阴谋
击溃——击退 索性——干脆
疑心——怀疑
反义词:
湍急——缓慢 密集——稀疏 胜利——失败形近字:
出示投影,请同学们充分讨论形近字之间的区别,再根据字义组词。
援(支援) 键(关键)
暖(温暖) 健(健美)
撤(撤兵) 瓢(瓢泼)
撒(撒手) 飘(飘扬)
链(表链) 泻(倾泻)
涟(涟漪) 泄(泄气)
榴(石榴) 召(号召)
溜(溜冰) 沼(沼泽)
钧(千钧一发) 狈(狼狈)
均(平均) 坝(堤坝)
赴(奔赴) 赶(追赶)
(五)理清文章结构。
1.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细读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事,文章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学生通过讨论可能在分段过程中有不同意见,只要有道理就行。本文既可以分成三段,又可以分成四段,还可以按五段来分。
三段:第1自然段为一段。
第2~8自然段为第二段。
第9自然段为第三段。
四段:第一段(1)
第二段(2~5)
第三段(6~8)
第四段(9)
五段:第一段(1)
第二段:(2)
第三段(3~5)
第四段(6~8)
第五段(9)
这里按五段分法学习。
第一段(1) 讲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泸定桥。
第二段(2) 讲红四团
接到夺下泸定桥的命令。
第三段(3~5) 讲红军跟敌人的援兵抢时间,赶在前边到达泸定桥。第四段(6~8) 讲红军英勇夺下泸定桥。
第五段(9) 讲红军主力顺利渡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讲读课文,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二)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三)能用“关键”、“千钧一发”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
(二)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一)理解红军战士夺桥的艰难,体会他们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二)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6自然段。
齐读课题《飞夺泸定桥》,想一想“飞夺”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神速,像飞一样攻下的意思。)
“泸定桥”什么样?请一名同学读课文第6自然段。
通过读这部分,让学生初步感受泸定桥的险及周围环境的恶劣。这座桥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文章从几个方面具体向我们介绍的?学生默读、体会。
(泸定桥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险,书中称之为“天险”。
文章从三个方面具体向我们介绍了它的险:桥上人走过去像在荡秋千;桥下叫人心惊胆寒,文章是从河水的色彩、气势和声音来突出的;桥对岸敌人的两个团已经筑好了工事,时刻准备堵截红军战士。)
齐读这部分,读出它的险。
(二)讲读第1自然段。
这样危险的泸定桥,红军战士为什么要夺呢?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后,画出重点词句,加以充分讨论,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红军北上抗日要渡大渡河,河水湍急,两岸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泸定桥。“只有”说明泸定桥是红军的必经之路,所以红军北上必须夺下泸定桥。)(板书:北上抗日 必须夺桥)
(三)讲读2、3自然段。
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指名读2、3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哪句话直接告诉了我们,画下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