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9|回复: 0

择校困境:今年上学不收费,收费只收择校费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9 11: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点校”人满为患 “普通校”楼静室空
  在城里,一些“好”学校与“差”学校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六安八中为例,该校学生总数加在一起不足100人,其中,初一14人,初二23人,初三两个班共50余人,一栋五层高的教学楼只有二楼装有学生。据了解,该校在去年的这个时候尚有200人。一位老师风趣地说:“我们学校的老师上课就跟‘带研究生’一样。”课堂也是没有秩序的,交头接耳的,走神、打瞌睡的屡见不鲜。据一位老师说,学校里的大部分学生家庭不仅非常困难,而且很多学生都生长在缺损家庭里,没有正常的生活氛围。
  截然不同的是,皋城中学和汇文中学,仅一个班的学生人数就多达60、70人,学校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4月16日下午三点半,记者来到汇文中学,看到所有的学生都趴在课桌上,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地做着“眼保健操”;下课时学生“小打小闹”,十分热闹;上课铃响后,学生安静地坐进教室,认真听课;放学时,接孩子的家长把校门口挤得水泄不通。也难怪该校的一些老师感叹道:学校生源逐年增加,都快装不下了!
  在农村,部分家庭条件稍好的家长带着孩子奔向了城里的民办中学(如皋城、汇文、轻工中学等),看中的就是那里的师资力量;还有一部分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便早早地带着孩子背井离乡。
  家长“心”累 孩子“脑”累
  在那些选择“择校”的家长和学生的眼中,既然选择了好学校,就应当干出好成绩;相反,如果干不出什么名堂,便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了。正是这种心理让农村的学生家长疲惫不堪。
  家住舒城县汤池镇的汪爱菊女士,孩子2004年中考考入舒城中学。从那以后,夫妇双双辞去工作,丈夫外出打工,自己就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专门服侍孩子读书。她说,每天晚上要到12点才能睡着,因为孩子马上就要参加高考了,心里压力很大。“只要孩子有出息,再苦再累都行!”汪女士说。
  而作为孩子,每天除了认真听课,心里想的都是妈妈三年来的悉心照料。他说:“如果高考发挥不好,心里肯定非常难受。上高中后,大脑一直都处在紧张的状态中。”
  据金安区孙岗中学老师邬效友说,孙岗镇现在大约有三四十名学生在城里读书,数量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那些进城陪读的家长就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买菜、做饭、洗衣服,做孩子的专职“保姆”。
  “一些家长的虚荣心很强,甚至跟到城里读书的学生家长攀比。而那些到城里读书的学生成绩并不是很好,很容易劳民伤财。”邬效友分析说。
  办学差异过大 舍近求远成风
  市教育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分析道,由于历史和体制方面的原因,城区示范学校的办学条件要好于农村学校。从家长角度看,“人往高处走”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家长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将来,所以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家长会不惜任何代价来实现一代、甚至是几代人的愿望。另外,“品牌效应”让很多学生和家长对城里的学校趋之若鹜。学校的软件、硬件的差距,以及部分学生家长的心理让“择校风”愈刮愈猛。
  政府高度重视 市民翘首以盼
  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择校风”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市教育局局长丁胜奇在部署全市2007年度教育工作时明确指出,教育的公平是追求社会公平、塑造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支点。因此,要从有利于公平、合理地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出发,改革教育投资、规划和政策。以中小学布局调整、寄宿制学校建设和支教队伍为抓手,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扩大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城区学校均衡发展,逐步缓解城区“择校”矛盾;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农村学校、薄弱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城镇中小学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轮岗支教定期服务制度,积极探索同级同类中小学教师之间的校际交流、区域类交流,实行一对一顶岗教学,定期组织骨干教师“送教”基层活动;充分发挥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效益。
  然而,择校之风何时能止,广大的市民和家长依然翘首以盼。
  相关阅读
  刹住择校风(王 恒)
  几年来,择校之风已经在皋城长刮不衰,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越来越多的家庭为了孩子的前程,为了不愧对下一代,不得不走上了择校这条路,上名校、拜名师。在我市的不少地方,从小学教育开始,每年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家庭,为了孩子上小学、读中学掏出不菲的择校费。更有甚者,不怕山高路远、放下自己的工作,租房搬家,一心一意当上了“伴读郎”。
  家长苦,苦在生活没有了自己;孩子累,累在背负的包袱太重。然而择校之风何时能止却遥遥无期。许多网民借用了一句广告语来表达心中的无奈:今年上学不收费,收费只收择校费。
  在择校热的背后,是大部分贫困家庭的孩子享受不到一流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平等的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虽然,择校收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市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但从全市的高度上,靠这样的收费解决问题也只能是杯水车薪。而另一方面,择校收费使得贫富有别,人为地加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关注百姓疾苦,关注民生大计。党和国家为了促进教育公平,不断减免义务教育阶段的各项教育费用,让普通百姓、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而各地择校带给百姓的巨大心理压力却让人难开笑颜。
  好在,这一状况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重视。有关部门也提出要推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分布。这一点多少让广大市民看到了一丝希望。况且,我省的兄弟地市已经探索出了一条为众人肯定的成功路子。也许是各地都有自己不同情况,但既然有了成功的范例,对普通的老百姓来说便是多了一份希望,多了一份期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7 20:41 , Processed in 0.070761 second(s), 14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