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9|回复: 0

家长更需要做好角色的正确定位

[复制链接]

10万

主题

10万

帖子

3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5059
发表于 2016-8-9 15: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因情绪问题求医的孩子逐年增多,近几年已占到患者总数的三分之一。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杜亚松观察,这其中很大原因来自家庭的过高期望、过度呵护。“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第一位的是家长,第二是老师,第三是孩子自身,第四才是医生。”杜亚松说,“家长对自己的言行要有所警醒,对自己的角色要有正确定位,不要让爱伤着孩子。”
       
          错位的“妈妈”
       
          妈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很多时候孩子在家里却看不到妈妈。他们看到的是居高临下的“家长”,是释疑解惑的“老师”,是嘘寒问暖的“保姆”,是背地里翻抽屉、查QQ的“警察”。“这是常见的家庭角色混乱。”在杜亚松看来,“妈妈”应该是能够理解孩子、能提供及时帮助的人。
       
          缺失的“爸爸”
       
          爸爸挣钱养家,妈妈管教孩子,是很常见的家庭教育模式。近年来全职妈妈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似乎养育孩子就是妈妈的责任。在门诊,杜亚松接待过不少焦虑不安的全职妈妈,她们常因管教不好孩子而受到丈夫的指责。“其实,并不是爸爸真的忙得顾不上孩子,这还是理念上出了问题。”杜亚松呼吁,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父亲的回归。
       
          让人不知所措的双重束缚
       
          孩子放学回家,妈妈心疼地说:“累了吧,吃个苹果吧。”孩子甩下书包正准备放松一会儿,妈妈又问:“今天功课多吗?要抓紧啊。”孩子只好放下苹果拿起书包去赶作业。
       
          爸爸严肃地对儿子说:“你已经长大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了。”而等儿子有了自我选择,爸爸又话锋一转:“照我说的去做。”
       
          一边是无微不至的呵护,一边却是无处不在的压力,很多父母不知不觉中的矛盾言行让孩子不知所措,找不到方向,严重的可能发生心理偏差,甚至最终导致精神分裂。
       
          让人缺乏自信的心理虐待
       
          3岁的孩子看到妈妈下班回家很兴奋,热情地邀请妈妈一起玩小汽车,但忙碌了一天的妈妈不耐烦地说:“妈妈有事,你自己玩吧。”
       
          8岁的小女孩拿着刚洗干净的小手帕向爸爸炫耀自己的能干,爸爸不屑一顾地回答:“哟,长这么大才会洗手帕啊?”
       
          这种家庭里经常可见的亲子对话,在杜亚松看来就是“心理虐待”,它的危害与“棍棒下面出孝子”的躯体虐待不相上下,“忽视、嘲笑、讽刺,足以把孩子宝贵的自信心轻易摧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8 06:11 , Processed in 0.072890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