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7|回复: 0

学生暑期作业,网上“抄”成风!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9 11: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暑期作业网络“交易”悄然形成市场
  “暑假作业有什么好慌的,来不及做,就去上网‘借鉴’么。”暑假马上过半,温岭市太平小学学生陈豪还有大半的作业没有做,他一点也不着急,而是这样告诉笔者,“这种做法很普遍,只要家里有电脑的都不会浪费。去年暑假,我同学还在网上买到了整套试卷的答案,很厉害吧!”他流露出一副“很佩服”的表情。
  “你爸妈知道这件事情么?”笔者追问道。
  “当然不能让他们知道,不然,妈妈会封杀我的电脑的。而且,有时候我只是上网寻找解决问题的提示方法,并非全然依赖答案的。”陈豪“供认不讳”。
  之后,笔者上网搜索发现,近期,网络上求解“暑假作业”的帖子不胜枚举。在雅虎、百度、谷歌以及各种论坛、贴吧、网上书店和购物网站,都可以找到有关求购暑假作业答案或是代写暑假作业的信息,不同年级、不同科目、不同版本一应俱全。其中,仅一个“暑假作业答案”贴吧里,就有7291个求暑假作业答案的帖子,求助的答案五花八门。
  在一片求救声中,自然有“大侠”出来帮忙。笔者在贴吧看到“2008年八年级《快乐暑假》答案”、“暑假作业答案,吐血放送!”等帖子。其中,一些网友用游戏账号或Q币作为交换,甚至有人愿意掏钱买答案。
  既然有人愿意掏钱,就会有人看准“商机”揽活。笔者看到,网络上各种“代写暑期作业”的广告比比皆是。
  “你还在为厚厚的暑假作业而烦恼么?不要怕,我来帮你解决。”这就是一位“枪手”拟定的“为小学生代写暑假作业”的广告语。他模仿移动、联通的“话费套餐”,推出多达6种的“作业优惠套餐”:语文套餐收费50元;数学套餐收费100元;语文加数学再打九折,收135元;英语套餐收50元;语、数、英3科套餐收180元;作文与日记套餐收费较高,收费150元。
  笔者又进入一个教育网站的作业帮助中心。首页上的统计数据显示,共有问题数1574条,回答数为5705条,已解决问题数620条,待解决问题数为954条。“这是很急且很简单的生物问题!”,“请帮忙翻译这个语段”,“擅长政治的进来!求帮助”, “本人急需此问题答案”,“几道数学题求解”,“数学高手快帮忙!”……
  “只要在论坛上发帖求教,题目答案一会儿就自动‘上门’。”温岭箬横中学学生陈彬说,一向“憎恨”物理的他,就是作业帮助中心的常客。
  作业量多、形式单一、难度大,促成网络交易
  学生花“钱”买作业答案,这个现象无庸置疑。有此经历的学生自有理由,经过调查,可以归纳成以下三种。
  心声一:基础作业+额外作业,基数有点大
  温岭三中初一学生卢露闷闷不乐地告诉笔者:“这假期作业不多,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科学各一本暑假作业,每本有120页,15篇作文。可是,这些还都只是文化课作业,还要做‘素质课’作业。素质课是姑姑教的舞蹈,不想学的,但爸爸硬要我学,不敢不从。”
  除了这些定量的作业之外,还有一类特殊的作业也非常普遍,即趁着暑假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  卢露每天都还要上数学辅导班、作文提高班。
  “很多同学都在上补习班。暑期本来应该是尽情玩耍的,却变成了‘最难熬的夏天’。我们不是不想好好做作业,而是作业实在太多,怕了。”
  卢露说,不少同学都是在草草地应付学校作业,比如写作文,直接上网下载15篇;暑假作业本的答案在网络题海中找相同的例题,再把答案抄下来。
  心声二:刻板作业引起学生反感,为敷衍老师“偷工减料”
  在采访中,部分学生表示,为了能在暑假里好好地玩,他们会在临近开学时,疯狂“赶工”,恶补假期作业,或是放假没几天,已经“走马观花”提前完成作业。
  “辛苦了一个学期,好不容易等到暑假,真的不想重复做那些枯燥的作业了。”温岭长屿中学学生郑涵说,“暑假作业本上的习题,多为复习上学期学过的内容,如同炒冷饭,会厌倦的。”
  还有不少学生认为,书面的暑假作业只是一种形式,就算认真做了,老师也未必会认真批改,“最多翻一下,看看有没有写完,即使发现抄别人的,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了应付老师,不少学生“偷工减料”,想出种种“怪招”把作业本“填满”,表面上看起来都做了,实际上答案跟题目风马牛不相及。
  心声三:作业难度超出学生能力范围,考“晕”家长
  笔者在某论坛里看到,一位网友发表过这样一篇帖子:孩子暑假数学作业中有一道题目难倒了他,所以上网求助。题目是:“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是每小时30千米,乙的速度是每小时20千米,二人相遇后继续行进,甲到B地、乙到A地后立即返回。已知两人第二次相遇的地点距第一次相遇的地点是20千米,那么,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这是一道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假期作业题,不仅难倒了学生,也难倒了学生家长。许多网友纷纷伸出援手,帮助这位家长解题。
  而笔者在临海市白水洋镇采访时,碰到一位在暑假开设补习班的“老师”,教奥数课程。他这样解释补习班存在的必要性:“现在,学生的暑假作业中就有奥数题目,他们不学,这些题目根本就不会做。”
  网络是把双刃剑,关键在引导
  家 长  
  持反对与理性对待两种态度
  采访中,很多家长表示,由于白天要上班,不可能24小时盯着子女,上网抄作业答案的事情,他们没有发现过。而对于这一现象,家长的声音大致可以分成两类。
  观点一:反对孩子“偷懒”,担心养成惰性
  根据调查,部分家长对这种“偷懒”行为持反对态度。椒江的江女士有一个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去年暑假,她无意中发现孩子打着上网查询资料的名义,在网上大肆搜索作业答案。
  江女士忧心地跟笔者抱怨:“短短几秒钟,答案就出来了。这样做作业,无异于剽窃。孩子的小聪明怎么都用到这上面来了,这样下去,脑子迟早要生锈。”一气之下,她干脆去电信局报停断网。
  卢露的家长对此也极为头痛:“孩子的学习习惯养成很重要,一碰到难题就上网找答案,孩子很容易养成惰性。”
  观点二:以网络为师,理性对待
  不过,也有部分家长认为,上网搜答案,是种挺聪明的方法,“毕竟,学生作业难度越来越大,是个事实。有些小学六年级的题目,家长就有些棘手了。”
  但同时,家长指出,不能什么都依赖网络,要适可而止。比如像一些需要思考的理科题目,不应该直接搜索答案,而是经过自己思考后确实不会做,寻找答题方法。“现在,小学生的作业也越来越难,何况初中高中的作业,上网搜索、以网络为师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椒江高园小区的江先生更是反复强调,不要一做作业就上网搜答案,而应该经过思考后,确实不会做,再寻求解题方法,掌握为什么要这样做,才会进步。否则,跟抄作业没有两样。
  学 生  
  这也是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只要几个键敲下去,把习题发到网上,不久就会有人帮忙解答。不但给你答案,有些还会附带详细的解题步骤,不比家教逊色,而且还节省时间!”现就读路桥一中的陈颖坦言。她表示,并非所有人都全然依赖网络,她只在做作业卡壳时,才会请教“网上教师”。
  “做作业遇到难题,翻阅资料吧,家里当然没这么全的;去书店,不好长时间翻阅人家的新书;打电话跟同学切磋,人家也未必知道,有时还会误导对方。”
  不少学生认为,这是网上进行交流和学习的一种好方式,不仅仅局限在作业方面。凡是不理解的知识,都可寻求别人帮助,同时也可以帮助别人。
  老 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针对此事,笔者也采访了一些教师,他们普遍认为,网络好似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帮助学生,用不好会毁了他们,而不单单是应付作业的问题。
  “学生运用网络代写作业的害处显而易见,不仅无法巩固所学知识,而且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惰性’。”不过,考虑到孩子们对网络的热衷,教师不像家长那么担忧。他们认为,把问题放在网上,可以开拓思路,家长不必视为猛虎,关键要对学生加强引导。
  据了解,现在,老师们也开始习惯布置的作业内容跟电脑搭点边,让学生去网上搜索相关资料。有5年教龄的中学教师陈勇认为,网络是传统课堂的有益补充,但学生遇到不会的作业,直接从网上寻求答案,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投机行为,无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
  “如果不假思索地照抄答案,网络求解跟抄袭同学作业完全没有区别。特别是小学生,小学时期是学生接受各类信息和知识的‘欲望期’,心理依然处于‘懵懂期’,对一些事物有很强的模仿性,但无法分辨事物的好坏。长此以往,这种习惯就会演化成为不劳而获的惰性,养成了对网络有依赖,不愿动脑解决难题,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从长远来看,对孩子的成长极为有影响。”不过,陈老师认为,“有一点可以肯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至少学会了一个本领,就是运用网络去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源。”
  暑假作业更需要个性化
  最后,综合老师、学生、家长的建议,他们还是对暑假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更多要求。
  他们认为,老师完全可以摒弃传统的暑假作业形式,把各科知识混合,拟出“个性化”的应用题,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使用“投机取巧的手段”上网搜索答案,也可增加学生答题的兴趣,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在校期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是暑假,原本就是为了让学生放松一下,以备下一阶段更好地学习设置的。如果还是用传统的作业形式,捆住学生的时间,只会加重课业负担,激发逆反心理。”
  有关专家认为,学生上网求教暑期作业答案的做法,是厌学心理的一种表现。“小孩好奇心重,对于长期在做的事情,他们会失去新鲜感,觉得枯燥、乏味,甚至反感。”
  这也对学校和家长提出了要求。“不仅学校要合理布置暑期作业,增加实践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家长同样要合理安排孩子的暑期生活,切勿盲目跟风,填报各种补习班、兴趣班,一味关注孩子的特长,忽略了基本生活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么做的最终结果,只能导致孩子学习负担加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8-4 05:25 , Processed in 0.083343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