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5|回复: 0

暑期,孩童们成了“上班族”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9 11:5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暑假来临,针对孩子的各种培训班火暴起来。刚放假的孩子来不及喘口气,便开始奔赴新的“战场”,成为暑期忙碌的“上班族”。
         
            孩子疲惫:成为“上班一族”
         
            连日来,记者在我市数家培训机构看到,英语、奥数、作文等补课班,书法、舞蹈、跆拳道等兴趣班,来报名、学习的孩子陡增。
         
            在滨湖路一家英语培训学校,五年级小学生王智瑾对记者说:“我很喜欢学英语,因为英语是一门很有趣的语言。”除了在学校参加英语兴趣班外,这次放暑假,她主动向父母提出要学习少儿英语。
         
            与王智瑾同一所学校的表哥、六年级毕业班的赵可却不这么想。他从一年级开始学小提琴,虽然考过小提琴四级,可到四年级时,因为每天练琴的生活实在太乏味,他再也不愿上小提琴课。现在,即将升初中,赵可暑假每天要参加奥数和英语两个补习班,早上6点钟就得起来去“赶场”,中午12点才可以到家。他说:“我其实不太喜欢上培训班,培训地点离家很远,每次走半个小时才可以到。可是妈妈的话又不能不听,没办法,束手就擒呗!”
         
            家长无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面对孩子们的奔波与疲惫,家长们又是怎么看的呢?
         
            赵可的妈妈王女士告诉记者,暑假期间,自己要上班,而孩子单独在家不是看电视就是玩电脑,自己不放心,干脆就让他去学习,大人小孩都省事。其实也不一定要求他学到什么程度,只要能培养兴趣就好。
         
            永先生也为自己9岁的孩子萌萌报名参加了学习语数外三门课的一个辅导班,对此他表示:“报班主要是为了约束孩子的行为,一是能找个合适的地方完成暑假作业,二来希望孩子学到一些基础知识,免得在学校跟不上其他同学。”
         
            采访中,记者发现,大多数家长其实很无奈:别人家的小孩都参加培训班,我家的孩子也不能落后。而且课外特长学得好,中高考的时候还可以加奖励分。为孩子的前途着想,绝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市民:有利有弊 但要规范
         
            暑期刚至,名目繁多的培训班广告已铺天盖地。一放假,各培训机构就开始争抢生源。看起来,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比较多样化,招收学生的年龄范围从小学到高中不等,似乎只要家长和孩子有需求,就有相应的培训可选择。
         
            记者在街上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对孩子参加暑期培训的看法。王先生表示,自己对暑期培训不是很支持,在培训班学习,有些孩子学过一遍,正式上课的时候就会对所学内容产生轻视甚至厌烦的感觉,反而不利于学习。郑女士说:“我的孩子正是小升初的关键时刻。暑期培训能提前接受新的知识,开学之后就能迅速熟悉课程内容,打好扎实的基础。”
         
            一些市民也透露,部分暑期培训机构办学条件简陋,租个房间,挂个条幅,发布小广告,就开始收学生了。希望相关部门能规范社会力量办学,维护市民利益。
         
            据了解,开办暑期培训班,应该经过所在辖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而且还应该有专职的教学、行政和后勤管理人员以及固定的、符合教学要求的校舍和教学设备,收费标准也应经物价部门审批。
         
            专家支招:因材施教 促进全面发展
         
            兴趣班是暑期培训的一大亮点。教育专家认为,暑期培训要尊重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避免校外教育的盲目性。
         
            新民街小学的张老师告诉记者,暑期培训教育是为了增加学生的技能,培养学生的爱好,因此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固然重要,但家长也应该理性对待,最好以学生本人的兴趣为前提。切忌盲目跟风,这样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市一中的余老师则认为,暑期培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有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引导和规范。同时可以充分调动广泛的社会资源,开展社区托管、组织青少年夏令营等多种形式,从而丰富孩子的暑假生活。
         
            资料链接:
         
            最近,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最新发布一项入户调查:孩子们“上班”忙,家长们“花钱”忙。
         
            调查涉及北京、上海、武汉等8个城市1456户家庭的4 12岁儿童。其中半数以上的孩子上了课外学习班或是特长班、兴趣班;这些家庭平均每月用于孩子“上班”的费用约为200元。
         
            调查显示,大部分城市儿童进入4岁之后,就开始了忙碌的“上班”生活。而且随年龄增长,进入“上班族”的儿童越来越多,在10 12岁的小学高年级儿童中,“上班”的孩子达到了61.9%。
         
            专家分析,未来社会竞争激烈,使得家长们不得不加强教育投入,以提升孩子的未来竞争力。有的家长则是被动跟风,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成长的起跑线上。
         
            记者感言:
         
            社会需求催生暑期培训市场。有人说,它可以帮助孩子提高成绩、开拓视野,又解决了家长没时间看护子女的烦恼;也有人说,它占据了孩子本应用来玩耍、休息的时间,剥夺了他们享受童年快乐的权利。近年来,暑期培训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出现和持续“高热”,既有家长望子成龙的内在驱动,也有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外在背景。所以,应该在了解孩子各方面想法的同时,让暑期培训更好地发挥它应当起到的作用。
         
            “禁补令”缘何“禁不灵”
         
            暑期已至,各类补习班的招牌几乎一夜之间摆满了大街小巷,今年补习市场的火暴场面由此可见一斑。
         
            每年寒暑假,为了让学生渡过一个轻松愉快的假期,教育主管部门都要下达“禁补令”,可每年的“禁补令”都形同虚设,成为废“令”一张,处于遭遇尴尬的境地。“禁补令”缘何“禁不灵”?我们不得不发出现实的追问。
         
            笔者以为,一方面是当前教育制度惹的祸。尽管近几年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可总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而应试教育依旧暗流汹涌。在“煮分论英雄”的现实大环境下,“分”依旧是学校、家长、学生的“救命稻草”,“分,学生的命根”虽然批评了多年,但依旧有它的现实意义。一切为了“分”,为了一切的“分”,为了“分”的一切,成为社会追逐的终极目标。“禁补令”禁不住学校、家长和学生对“分”的渴望和梦想,禁不住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和神往。“禁补令”在看得见的“分”面前败下阵来也就不足为怪。
         
            另一方面与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禁补令”之后“虎头蛇尾”的工作作风有关。信誓旦旦地下达“禁补令”,假期期间还要组织专门的检查工作组,带着摄像机到各地检查。面对铺天盖地的补习班,一抓就能抓一把,可每年抓到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有的即便被抓,找找关系或走走门子就可以不了了之,对办班的人来说,那点“损失”相对于办班的收入只是个小头。教育主管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工作作风对补习班的长盛不衰客观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补习班的愈演愈烈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不作为大有关系,教育主管部门自身难辞其咎。期待自身就存在问题的部门下达的行政命令取得好的效果,岂不是天方夜谭。
         
            此时,笔者想起一句话:世间事有难易乎?为之,难则亦易也;不为,易则亦难也。对于泛滥成灾的补习班,在当前教育制度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单凭教育主管部门的“禁补令”也完全有能力解决好,只要作好“禁补令”的落实工作,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禁补令”自然就能令行禁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8-3 21:54 , Processed in 0.055336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