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1|回复: 0

喝彩多于质疑 京剧进校园,受益的不仅仅是京剧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9 11: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学期伊始,教育部宣布,从今年3月到明年7月,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10省市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一年级至初三学生将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试点后在全国逐步推开。     此消息一出,在社会上引来了方方面面的声音。而种种争议的背后,则是人们对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
    喝彩多于质疑
    “京剧进课堂,太好了!我若干年前的呼吁终于变成现实了。”我省年过六旬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黄孝慈兴奋地说:“京剧是国粹,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每一部折子戏或整本戏,都代表着一段历史,蕴含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让孩子们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再合适不过了。”
    省戏剧家协会秘书长杨丽娟与黄孝慈一样高兴:“这一行动非常好!这是在培养京剧的有生力量。京剧进课堂,不是培养专业演员,孩子们不一定要会唱,而是让他们熟悉京剧、了解京剧,学会欣赏京剧。我们的孩子,不能只知道周杰伦,而不知道梅兰芳,不知道京剧四大名旦。”
    喝彩声多,但争议也不少。归结起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入选课本的京剧曲目有争议,二是对只选京剧有异议。央视戏曲节目主持人白燕升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他说,京剧进校园肯定是件好事,但还是要考虑因地制宜。比如说,在上海和浙江,人们肯定爱听越剧,到了河南就是豫剧,在陕西,秦腔则是主流。你如果非要这些地方推广京剧,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既不懂也不感兴趣。如果硬性灌输,很有可能变成走过场、流于形式。在曲目的选择上,也要考虑得全面些。白燕升认为,这次选出的15个曲目,绝大多数都是现代戏,有些欠妥。不能简单地认为,歌词好理解就能推广。毕竟,传统选段中包含的文化底蕴是这些“样板戏”所不能涵盖的。
    东南大学教授陶思炎表达了相同的观点:“教育部门将京剧引进课堂,总比对优秀传统文化漠不关心好。这是教育课程的一大改革,应该给予肯定。不过应给地方教育部门选择的权利,把它与当地乡土教材联系起来。如果大家整齐划一,统统学京剧,就会压制了其它艺术门类。京剧发展几百年了,优秀剧目成千上万,反映的历史背景上下几千年,而样板戏只是特定的一个历史时段,不能代表京剧的精华。但此次入选曲目过于集中在样板戏,是有缺陷的。在日本有个叫‘无形文化财’的专家机构,文化决策都经过专家们的集体研究。我建议,入选曲目最好请专家审定。”
    家长的担心是过虑?
    如果说,戏剧界和专家们的关注点在京剧本身,而学生家长们考虑的则更加实在。吴女士有个儿子在上小学,她说,自己很关注这件事。如果硬性要求每个孩子都会唱京剧,听上去有点恐怖。现在的孩子,学习负担多重啊,书包重得大人背着都有点吃力。为了应付小升初、中考、高考,他们已是精疲力竭。现在再增加课程,肯定加重了负担。其实,把京剧作为兴趣爱好,让孩子们自选不就行了吗?吴女士讲出了很多家长的心里话。
    针对家长的担心,教育部昨天做出了最新回应:京剧课纳入原有音乐课程,不会增加音乐课学时。而且,京剧是考查科目,不是考试科目。目前是推广,而不是要求。不知道这算不算给家长吃了一颗“定心丸”。
    黄孝慈认为家长是过虑了,她说:京剧进校园不仅不会增加负担,相反,丰富了音乐课的内容,对培养孩子的综合人文素质又多了一条途径。而且入选的15段京剧曲目,通俗易唱,不是非常专业的西皮慢板,孩子们会喜欢的。这两年,我在很多所大学做兼职教授,举办京剧讲座。每节课都有上百号学生来听,很多大学生开始不了解,后来都爱上了京剧。
    还有一位陈姓家长说出了另外一种担心:我的孩子倒是很喜欢京剧,但现在的音乐老师大多数不会唱京剧,或者唱得不准确,破坏了京剧本身的魅力,让孩子们从小接受不正宗的曲目,还不如不学呢。
    家长的这一担心,教育部是否已有对策不得而知。但戏剧界不少专家建议,应集中培训一批音乐教师,另外学校可外请一批专业演员客串授课,这样才不会误人子弟。
    为传统文化振兴探路
    京剧入选中小学课本,对京剧的保护、传承与普及都是极好的机会。对此,其它剧种的人有什么想法呢?省昆剧院院长柯军明确表示:京剧进课堂,说明政府重视传统文化有了实实在在的行动。得益的不仅是京剧,对其它剧种也是一个推动。我相信试点以后,将为其他样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提供好的经验。
    其实,京剧进课堂也确实引发了有识之士对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
    黄孝慈说,如今对一些剧种的保护,更多的注重台上人才的培养,而忽略了台下观众的培育。只有观众群扩大了,表演者才能有服务对象。传统戏剧艺术才能重返青春,实现真正的繁荣。
    我省知名文艺评论家汪人元认为:我国有数百种地方戏剧,它们都是区域优秀文化的结晶。为了保护传承弘扬这些优秀文化,政府有不可推卸的扶持责任。如今,许多传统文化如戏剧、曲艺都处于困顿状态,不能靠商人来拯救它们,政府必须出台一定的措施来加以保护。同时,艺术从业人员要甘于清贫,勇于坚守,在传统文化传承中负起主体责任。对于大众而言,则有传承保护传统文化的隐性义务。每个公民对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都应该爱惜宣传推介。我最欣赏的是青春版《牡丹亭》,它不单纯是一个演出活动,而且有研究、创作、出版、讲座贯穿其间,变成了一个社会性文化行为,这就唤醒更多的人贴近传统文化。
    令人欣喜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早在1997年,我省就启动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很多年轻人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14 09:01 , Processed in 0.068775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