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3|回复: 0

孩子的教育挑战父母的极限,做父母的谈不上自由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9 11:3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孩子上学,父母掐着时间接送;孩子学特长,父母当跟班;孩子闯祸,父母苦口婆心教育,千方百计解决。孩子,永远是一个家庭的主题,“自从有了孩子,我们的一切都是围着孩子转,日常生活必须去应付,可孩子的教育却时常挑战我们的极限,做父母的谈不上自由。”说到孩子,张女士的这番话引起了众多家长的共鸣。
  面对孩子,“黔驴技穷”
  提起儿子,张女士有“千言万语”。对儿子,家人从小宠爱有加,什么要求都满足。谁知自从孩子进了校门,老师布置第一篇作业起,“痛苦”便源源不断。面对宝贝儿子,张女士束手无策,苦笑自己“黔驴技穷”。每遇儿子不听话,只能实施暴力政策,但“打在儿身上,痛在我心上啊。”打完就后悔。
  张女士的一段回忆让人哭笑不得,“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时,有一次睡觉前忘了做第二天要交的两页抄写作业,我看他睡得正香不忍叫醒他,于是找来铅笔,模仿他的笔迹,‘端端正正’地写完。第二天一早,儿子着急时,我很得意地把已经‘完成’的作业交给儿子,儿子直夸‘好妈妈’。从此,我这位‘好妈妈’对孩子的学习就没少忙过,该签字的签字,该出题的出题,尽可能地和每一届班主任搞好关系。”张女士无奈地说:“不谈学习我们是朋友,一谈学习我们是敌人,孩子的教育问题让我操尽了心。”一家人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还专门召开了会议,规定儿子必须按时完成作业,平时作业怎么做,周末作业怎么做,但“规定跟废纸一样,毫无约束力”。
  身为健身教练的老李说起15岁的儿子“气就不打一处来”。儿子学乐器,妻子又失业了,老李不得已兼起了三家健身馆的工作。每天工作到很晚,一脸疲惫,长时间工作导致他神经衰弱,而儿子却每天很准时地关掉遥控器,上床睡觉。“就为了孩子有个好归宿。”老李连连叹息,他不明白儿子怎么就丝毫不能体谅父母的艰辛。
  儿子泡网吧不写作业,老李也发过狠。经过一番苦口婆心的教导也把孩子感动得眼泪哗哗流,但过后依然如故。在老李家有一张儿子写的保证作息表,老李的批语是“不可能做到啊,纸上谈兵。”末尾一连数个感叹号。
  为了孩子,苦了自己
  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们既无奈又无助,然而对父母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失去自由。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各大琴行、书店、特长培训班,不难发现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的身影。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很多家长直喊累。“我们现在被捆绑得越来越紧了,一点空间都没有,简直是难舍难分,就连洗澡我们都要一起去。”一位前来给孩子选书的家长感叹道。
  星期六,佛山一舞蹈学校过道的长凳上,坐满了前来陪读的家长。或翻着报纸或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自家孩子的长长短短,不时从教室的门缝里把头探进去,看看孩子的表演,有家长干脆搬张凳子坐在后排,摊开本子记起了笔记。
  每个周末,周女士的女儿小爽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早上上奥数班,下午学英语,晚上拉小提琴,周女士也要陪着女儿四处赶场子。“活着为孩子,挣钱为孩子。为了孩子,没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没有了自己的空间,没有了自己的时间。”她不无抱怨地说。和周女士一样天天围着孩子转的家长比比皆是,做父母的几乎把自己所有的私人时间都摊在了孩子的身上,只为了那句“一切为了孩子,孩子的事才是大事。”
  “想想我那时候,父母忙着柴米油盐,根本没时间管我们,作业得自己写,衣服得自己洗。现在的孩子条件太优越了,家长服务太周到了,觉得什么都是天经地义,压根儿不懂得珍惜。”比起自己的童年,周女士深有感慨。
  对待孩子,“无为而治”?
  不少家长认为对待孩子应该实施“无为”政策,但也有家长认为,不管的结果是孩子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行为散漫。
  “儿子力力9岁了,我从来没强求让孩子上过什么兴趣班。”面对大家趋之若鹜的行动,吕先生不禁问道:“几百条起跑线,每条都不让孩子输,现实吗?有时候对待孩子不管比严格地管效果更好。”孩子喜欢电脑,吕先生引导孩子做了一份电脑知识报,报纸上的内容都是孩子自己上网搜集的,吕先生更乐意做这种承载着孩子兴趣本身的启发和引导。
  而冯女士则坚持孩子还得管。冯女士现在一想到儿子的问题就头痛,只想把儿子交给别人带。“宁肯花钱让别人陪孩子,把我解脱出来。”冯女士说。
  家长们对自己的子女“不惜血本”进行教育投资。买电脑、买文具以及各类生活必需品,上培训班,父母几乎把全部工资和精力全都花在了子女身上。有时候,家长们也会考虑把子女放到艰苦的农村去体验强烈的反差。“要让孩子明白,幸福必须经过艰辛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实现。”钟先生说。与钟先生想法一致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领孩子出去长见识。
  难道家长不心疼孩子?专家道出了家长们的苦衷:“父母能做的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期望孩子将来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时不会太吃力。但教育孩子方法很重要,要因人而异,家长要找到一套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14 14:02 , Processed in 0.045924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