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3|回复: 1

[社会培养] 幼儿分享意识的培养

[复制链接]

10万

主题

10万

帖子

3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5059
发表于 2016-8-6 11: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356
发表于 2016-8-6 11:47:51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塘镇中心幼儿园    庄帆
  学会分享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现在的独生子女往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有什么好东西就习惯自己先占有,这对培养幼儿健康的人格是极为不利的。通过分享意识的培养可以使幼儿懂得有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是一种快乐的事情,教育幼儿心中有他人,愿与人分享,为其一生品德素质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21世纪的接班人,他们肩负着比父辈、祖辈更重要的使命,新世纪对新一代人的要求,不仅是体力、智力的充分发展,而且更要具有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优秀品质,因而幼儿教育提出了培养“完整儿童”的目标,旨在促进幼儿生理、心理、智力、人格的全面发展,为其一生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而今优越的社会条件,特殊的家庭位置,使孩子们存在着自私、孤僻、独占心强、自我中心、不合群、合作意识差等问题。请看下面二组现象的描述:
  现象描述一:在一次听小班上《大家一起玩》时,老师问:“玩具怎样玩?”幼儿回答说:“轮着玩。”老师问:“怎么轮着玩?”大多数的幼儿回答:“我玩完了他玩。”等玩具出现时,95%以上的幼儿就抢着先玩,根本控制不了自己,表现出独霸意识。
  现象描述二:一天下午吃苹果,在无意的观察中,我发现孩子们到苹果盘前拿苹果时都是仔细端详一番后,伸手拿走了其中的大苹果,而只有个别不爱吃苹果的孩子拿了小的。
  通过这两件事后,我在想难道孩子们不懂得相互谦让,没有分享的意识?围绕这个问题我向这个班的幼儿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现在有两个苹果,一个大,一个小,那么你拿哪个呢?”令人惊讶的是90%的幼儿都说:“我把大的给别人,把小的留给自己。”孩子们会说,但在用行动表达时却截然相反,这充分说明了幼儿品德发展中出现了言行不一致的现象。从以上现象看,幼儿虽已有了分享与谦让的意识,但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在行动中,要将其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就需要我们教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反复培养。下面就谈谈我园在实施幼儿分享活动教育中的一些做法。
  一、初步认识什么是分享
  “分享”是幼儿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表现,所谓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它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的有力手段。要想使幼儿真正认识“分享”的意义,必须先对幼儿进行关心别人,爱别人的思想品德教育。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从教育幼儿爱身边最亲密的人开始。如:“三八”节为妈妈制作一样礼物,为妈妈做一件事,平时关心帮助比自己小的幼儿,主动向老师询问XXX小朋友为什么没来等,并通过故事《团结果》、《猪八戒吃西瓜》,情境表演《客人来》,歌曲《分果果》等形式来教育幼儿。同时还在小班开展了大型亲子活动“我和父母共分享”把家长请到幼儿园和孩子一起游戏,让幼儿剥桔子、鹌鹑蛋等给父母吃,使幼儿从感情上认识什么是分享,怎样与别人分享,懂得只有和大家共同游戏,共同分享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二、增加认识,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
  对什么是分享有了初步的认识,只是形成分享意识的一个小小铺垫,接着应该促使幼儿亲自体验分享的快乐,产生分享的情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引导幼儿从物质分享开始,进而至精神分享,从分享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开始,进而至分享幼儿园、家乡和国家变化的喜悦。幼儿的情感是与认识相结合的,情感的产生受到知识经验的影响,为了丰富幼儿的知识,我们向幼儿讲述了“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幼儿分析大家为什么表扬孔融,使幼儿懂得分享和谦让是一种优良的品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为向孔融学习,同时在班上开展了“我的玩具大家玩”、“我的图书大家看”等主题分享活动。并把每周五设立为分享活动日,在家长的协助下,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最心爱的玩具、图书,放在班上的玩具图书角中,同时教师还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幼儿自己介绍玩具的由来,演示给大家看玩具的玩法,并请他邀请几名喜欢这种玩具的小朋友和他一起玩,孩子们在愉快的环境中玩着各自喜欢的但不是自己的玩具,从“分享”中体验到快乐。
  当某个幼儿有办“生日会”的需求时,我们与家长配合把“生日会”办成一个“分享会”,在“生日会”上蛋糕、饮料、糖果等成为小朋友共同分享的物品。教师还利用“生日会”的过程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让大家唱完生日歌,说完祝词之后,请“小寿星”简要谈谈成长中值得分享的故事,然后请“小寿星”为大家分生日蛋糕,这是小朋友共同期待的时刻,在这一时刻大家分享食物,体会着过生日者快乐的心情以及由分享带来的乐趣。
  通过物质的体验,我们进一步转向精神分享,促使幼儿心理素质的提高,我们又设计了“小小导游”、“小小播音员”的活动,每天请幼儿轮流将自己感兴趣的事及所知道的新闻“播送”给小朋友,把家乡的变化讲述给别的幼儿听,使全班幼儿分享自己所带来的愉快,如飞飞小朋友的母亲是位导游,在母亲的影响下,飞飞会把古镇的旅游景点作一一介绍,当讲到张正自然艺术馆时,她会把里面的根雕艺术和大自然溶为一体,让大家共同分享大自然、艺术给人们带来的美。同时,我们还和家长积极联系,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并请小朋友将自己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美好的经历与体会告诉家人,使成人分享孩子在幼儿园的愉快。同时要求家长将孩子的口述反馈给本班老师。
  另外,我们还采用移情训练,让幼儿体验别人的情感,所谓移情是指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和欣赏别人的感情。作为一种心理品质,它对一个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品质,保持心理健康乃至走向成功都有重要作用。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乐别人之乐,忧别人之忧。”移情训练便使幼儿有机会站在他人的位置上去感受他人的情感处境,使幼儿逐渐认识到,得不到分享的心情是难过的,痛苦的,与别人分享可以使别人快乐,他们的行为受经验的触动,因此他们作出了分享的反应,明白分享给大家带来了团结、快乐和友好。通过情感体验,移情训练幼儿产生自觉、稳定的行为,感受到与别人分享成功,分享快乐本是件快乐的事。正因为幼儿有了情感体验,当他们再次面临分享物品时,他们能够克制自己独占的愿望,作出主动的,自愿的分享。
  三、通过开展角色游戏进行分享练习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意识进行游戏,以角色的身份要求自己完成游戏,角色游戏可以培养幼儿分享和谦让的行为,我们在小班组织幼儿开展“大家一起玩”的游戏,在游戏中为幼儿提供一辆玩具车和若干大小不一的饼干,并向孩子们提出当有“客人”来“娃娃家”做客时,“妈妈”、“爸爸”、“宝宝”应当怎样分配这些玩具和饼干?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还启发他们学习分享,把玩具车送给客人玩,把小饼干留给自己,让幼儿在语言表达的同时分享行为也能随之产生。在大班玩图书馆的游戏时,我准备了数量不多的图书,见一些幼儿拿到图书,一些幼儿没有拿到图书,我就问拿到书的孩子“别的小朋友没有书看怎么办?”让幼儿通过思考,自觉产生分享的语言和行为。有的幼儿说:“把这本书给他看吧!”并将书递给没有的孩子,有的则说:“我们一起看吧!”过后,我抓住这一教育时机问他们:“和XX一起看书高兴吗”?并进一步强化:“有好东西应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对,你看因为你把图书让给小朋友看,所以你们在一起看书才那么高兴,你真了不起”,以后类似的情景发生后,我都注意及时强化,使幼儿在今后的交往中能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同时我还特别注意评价时的语气、语调,强化时注意重点针对行为本身而不是针对本人,这样幼儿才能产生积极的分享行为。
  四、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随机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所体现出的语言和行为是相当真实的。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当大三班的佳佳、文文参加系鞋带比赛得奖时,老师就让全班幼儿为她俩鼓掌,向她们学习,以后当班上小朋友在运动会、绘画、故事比赛中获奖时,全班幼儿就会共同去祝贺,共享成功的快乐。军军小朋友在妈妈来接时,还得意地告诉妈妈说:“今天我班在运动会上得了第一名,太棒了!”显示出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又如,在上美术课中,当幼儿需要胶水或剪刀时,我故意少给一些剪刀和胶水,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小组成员中谁先用,谁后用的问题。起初幼儿都去抢着用,结果搞成一团糟,于是我在一旁建议大家一起商量,谁先用,谁后用,排好顺序,下次需要分享物品时,再进行轮换。通过随机教育,幼儿在反复的教育训练中逐渐养成了乐于与他人分享的好习惯,懂得了做任何事情自己不可能永远都排在第一位,进而逐渐做到了遇事要想到别人。
  五、通过分享成果,体验劳动的快乐
  让幼儿在实际的生活中控制自己的情感,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就易冲动,从而做出和语言上不统一的行为,为了强化幼儿的正确行为变被动为主动自觉的行为,使其真正在任何时候都能与别人分享。我们还开展了一些具体的活动,如:元霄节我们和幼儿一起做元霄,煮元霄,当香喷喷的元霄出现在幼儿面前时,孩子们瞪着大眼睛,望着元霄,但没有一个去吃,而是请老师和保育员阿姨先品尝,并送给其他班的小朋友吃。放学后家长来接,孩子们第一件事就是报告“我们今天吃了自己做的元霄”,那神态仿佛做了一件最了不起的事。春天,我们带孩子到田野里观察农民伯伯是怎样播种、耕地、浇水和锄草的。秋季,我们就带孩子们自己动手种蒜头,让幼儿照顾和观察。一个半月后,蒜苗长高了,幼儿又进行剪蒜苗活动,并把蒜苗清洗干净,请炊事员帮忙,做成蒜苗炒鸡蛋。此后,孩子们还和保育员一起摘毛豆、蚕豆、挖红薯等,共享收获丰收的快乐,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不仅使幼儿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产生劳动的愿望,学习简单的劳动技能,而且使幼儿懂得了劳动者的辛苦。并由此产生尊敬、热爱劳动人民,体谅父母、长辈的情感。
  分享活动是打开独生子女个性弱点的突破口,它以生动活泼的方式为幼儿所乐于接受,使幼儿对人对事产生积极的态度和情感的体验。实践证明:教育在幼儿身上的作用是明显的,通过教育孩子们已真正学会分享,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和实际行动表达出来,上述方法虽然在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但是在实践中,它们总是结合在一起,互相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的。我们只有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幼儿,在主观上让幼儿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在客观上建立合理的分享规则,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规范、有序,才能让幼儿最终自觉产生分享行为,为其一生品德素质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主要参考资料:
  《幼儿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学前教育研究》湖南省长沙市编辑部99年合订本
  《幼儿素质教育》辽宁师范学院出版社
  《家庭教育》浙江省杭州市家庭教育编辑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6-2 23:10 , Processed in 0.061616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