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3|回复: 1

小学语文古诗鉴赏:《风雨渡扬子江》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8-8-27 23:5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学语文古诗鉴赏:《风雨渡扬子江》
        风雨渡扬子江
       
        大江西来自巴蜀,直下万里浇吴楚。
       
        我从扬子指蒜山,旧读水经今始睹。
       
        平生壮志此最奇,一叶轻舟傲烟雨。
       
        怒风鼓浪屹于城,沧海输潮开水府。
       
        凄迷滟滪恍如见,漭混扶桑杳何所?
       
        须臾草树皆动摇,稍稍鼋鼍欲掀舞。
       
        黑云鲸涨颇心掉,明月贝宫终色侮。
       
        吟倚金山有暮钟,望穷采石无朝橹。
       
        谁欤敲齿咒能神,或有伛身言莫吐。
       
        向来天堑如有限,日夜军书费传羽。
       
        三楚畸民类鱼鳖,两淮大将犹熊虎。
       
        锦帆十里徒映空,铁锁千寻竟然炬。
       
        桑麻夹岸收战尘,芦苇成林出渔户。
       
        宁知造物总儿戏,且揽长川入樽俎。
       
        悲哉险阻惟白波,往矣英雄几黄土?
       
        独思万载疏凿功,吾欲持觞酹神禹。
        【鉴赏请看下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1200
发表于 2018-8-28 00: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赏析】
          这首七古言歌行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或有伛身言莫吐”,纯用赋体,写长江的奇兀及渡江所见;中间八句为第二层怀古,回顾有关长江的历历往事,末六句是第三层抚今,抒发自己的感慨。诗不是均匀布局,而是随意所至,挥洒自如,由景入情,直泻而下。同是壮笔,前是雄壮,后是悲壮,而以瑰玮豪奇之气,一以贯之。写风雨中渡江时所见所思,赞叹自然界的壮丽,唾弃战争,仰慕有疏凿之功的大禹。扬子江,长江下游,以扬州之扬子津得名。此指扬州附近的长江。巴蜀,今四川。吴楚,今长江中下游一带。蒜山,在今镇江市西,北临长江。水经,汉桑钦著,北魏郦道元有《水经注》,记中国河流水道。滟滪,滟滪堆,在瞿塘峡口,为长江绝险处。扶桑,传说东海岛名,为仙人东王公所居。金山,在镇江城西,原在江中,现已与岸相连。山有金山寺,为著名古刹。采石,在今安徽当涂县北,临长江。敲齿,即叩齿,道家念咒前的动作。据《华严经》,有婆珊婆演底神,能咒令大风雨止,大风浪息,使落险难中人得安稳。天堑,天然壕沟。此指长江。《南史?孔范传》:“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度!”羽,羽书。古代紧急公文插羽毛为标记。三楚,战国楚地,即今黄淮至湖南一带。锦帆十里,据《开河记》,隋炀帝乘龙舟南幸扬州,以锦为帆,自大堤至淮口,相连不绝,“锦帆过处,香闻十里”。铁锁千寻,《晋书?王濬传》:吴人于江险要处以铁锁横截之。王濬攻吴,乃备火炬,遇锁即熔之。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21 01:01 , Processed in 0.053764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