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4|回复: 0

[数学下册] 浙教北师版一年级数学——发新书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6 15: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发展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培养创新思维和交流能力。
  4.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探索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及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设计适当的问题,展现不同的方法,体现重视估算和算法多样化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学会和进行估算,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教材结合加法运算,合理安排学生进行估算,例如主题图“发新书”,让学生估计 “40本够吗”,还有第53页“我们去春游,哪两个班坐一辆车最合适”,鼓励学生养成运用估算来解决问题或预先估计运算结果的习惯。
  教材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例如第52页“发新书”的情境,教材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该怎样算,方法是什么,没有用法则一类的东西去制约学生,打破“教材设计算法——教师示范算法——学生记忆算法——训练强化算法” 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列举了4种方法,目的是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计算的方法,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教材呈现的方法是学生可能出现的,并不要求学生掌握每种方法。这样让学生自己去探寻、体会算法,通过自己的建构来学会计算。这样安排,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供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学会计算,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教材还注重联系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来解决问题,将计算与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安排了一些应用问题,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教材创设“发新书”情境,通过这样的实际问题,引出新的计算,要解决实际问题,就需要探索新的算法。这样去解决问题,就和计算融合在一起了,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增进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练习中也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如53页第3题“我们去春游”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利用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教材还设计一些形式丰富的练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提高运算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如53页的第2题。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历来都非常重视教学教研工作,教学设备也比较先进,为教师进行课改实验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
  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已经具备初步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探究意识较强,对数学充满浓厚的兴趣;但学生认知能力差异较大,发展不很均衡。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掌握了“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部分迁移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感到比较容易,可能有少部分迁移能力较弱的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困难。
  本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城市,也有部分来自农村。由于自幼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所受的教育和家庭、社会影响的不同,因此不同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就不可能相同,这对学生自身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学时教师应尊重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尊重他们的想法。也就是说,计算教学的重心不能只放在结果上,教师应更关注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喜欢新奇,厌静好动。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要寓教于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枯燥单调的课堂教学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趣中学”,思维活动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老师看到同学们课间都在跳绳锻炼身体,下面我们来个跳绳比赛好不好?
  师:咱们每个大组选一个代表,时间半分钟,看谁跳得多。其他同学做裁判,把他们跳的个数记录在这张统计表内。(教师出示统计表)
  比赛开始,学生边数边记,热情高涨。完成如下统计表:
  一组二组三组四组
  18275336
  师: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你能不能提出一些加法问题,并列出算式?
  生1:一组和二组一共跳了几下?算式是18+27。
  师:谁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呢?
  生2:一组和四组一共跳了几下?算式是18+36。
  生3:二组和三组一共跳了几下?算式是 27+53。
  生4:一组、二组和三组一共跳了几下?算式是18+27+53。
  生5:4个组一共跳了几下?算式是  18+27+53+36。
  ……
  (教师选择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题目进行板书:18+27,18+36,27+53,27+36。)
  师:还有这么多的同学想提问题,下课后再跟老师说说好吗?
  师:刚才同学们都很爱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不同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这样的问题(指黑板上的问题),其他的问题,我们把他们存入问题银行,以后再来解决。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独立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师:我们先来解决18+27这一问题,算一算答案是多少。请每个同学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算一算,然后在小组内说给大家听你是怎么想的。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好。
  2.全班交流算法
  生1:我是这样算的:18+20=38,38+7=45。所以18+27=45。
  师:谁听懂他的意思了?能解释一下吗?
  生2:他的意思是把27分成了20和7,先用18+20,再加上7,等于45。
  师:与他的方法一样的还有吗?(有很多学生举手表示相同)与他的方法差不多的还有吗?
  生3:老师,我的方法与他的差不多,我也是把27分成了20和7,但是我是先算18+7,又加20,结果也是45。
  师:你们的方法一样,只是加的次序不一样。
  生4:老师,我觉得我的方法跟他的也差不多,我的是把18分成10和8,8+27=35,35+10=45。
  师:你听得很认真,也很爱思考,你们的方法都是把一个数拆开,变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这种利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的方法叫转化方法。
  生5:(着急地喊起来)老师,我的也跟他们差不多,他们是拆了一个数,我是拆了两个数,18分成10和8,27分成20和7,10+20=30,8+7=15,30+15=45。
  师:你真棒!能发现自己的办法跟他们的差不多。还有与他们的方法不一样的吗?
  生6:我是用竖式算的。
  师:请你到黑板上写一下你的竖式,并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算的。
  生6:(边写边说)要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师:你讲得真好,长大了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谁还有不同的算法?
  生7:我是先算20+27=47,47-2=45。
  师:谁听懂了?能不能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呢?
  生8:他是把18看成20,用20+27=47,因为多加了2,所以再减掉2。
  师:说得真有道理!
  生9:我的跟他的有点一样,我是20+30=50,50-2-3=45。
  生10:我想问一下,为什么又减2又减3 ?
  师:谁听明白了?谁来替生9回答?
  生11:因为他是把18看成20,多加了2,把27看成30,多加了3,所以要再减2减3。
  师:你这个小老师当得真好,说得很清楚。还有同学想说与他们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12:我是用数小棒的方法来算的。
  生13:我是这样想的,18是2个9,27是3个9,一共是5个9,五九四十五,所以等于45。
  师:你真会动脑筋,你怎么能很快算出五九四十五呢?
  生13:我妈妈教过我乘法口诀。
  师:你真爱学习,这个方法很巧,但只用于一些特殊的题目。
  师:同学们,你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以后大家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三)应用升华
  1.师:下面,你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黑板上这几道题。
  2.出示课本“发新书”情境图,让学生明白主题图的意思后,师问:“大家估计一下每人一本,40本书够吗?你怎么想的?”
  生:够,因为19接近20,18也接近20,20+20=40,所以够。
  (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进行验证。)
  3.出示课本53页第3题“我们去春游”情境图,首先让学生明白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估算,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尝试和探索,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的能力。
  〖教学反思〗
  从课堂教学的实践看,本课的总体效果良好,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较好地体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下面几点感触较深。
  1.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时空,还学生自主,学生的创造力将不可限量。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把探究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后,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解决18+27到底得几,学生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究其原因,就是学习变成了自己的事,学得更主动,潜能得到了更好地发挥。    2.要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效地交流。
  在合作学习中仅仅充分交流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彼此沟通和相互理解。教师应该不仅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方法,而且要引导相互间的理解;不仅让学生了解方法的多样性,而且让学生理解方法的合理性,培养优化意识。比如在课堂中用“谁听懂他的意思了?能解释一下吗?”“与他的方法差不多的还有吗?”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中深化理解,让他们真正达到成果共享的目的。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比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和碰撞,才有可能引导学生不断调整并优化自己的计算方法,达到熟练灵活地计算的目标。
  〖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以“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达到“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的要求。具体说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密切联系学生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通过创设学生身边的“跳绳”情境,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具体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拉近二者的距离,使数学走进生活,使学生感到学习就是生活,为整节课确定轻松、自然的基调。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并作出正确决策的能力;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2.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好
  一是创设了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二是创设了一个现实、有趣、有效的问题情境;三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筛选;四是对学生的活动进行了适当点拨、引导;五是对学生获取的感性知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六是在教学中照顾到每个学生。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现算法多样化
  本课基础知识的教学较扎实,并能在此基础上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恰当地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4.注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让学生把现实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本节课充分体现让学生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又利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
  5.重视学生问题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始终处于动态的循环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11-14 05:38 , Processed in 0.073947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