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0|回复: 0

[数学下册] 积的变化规律和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6 15: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学目的:
  1、知道扩大(或缩小)几倍的含义。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整数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规律。
  3、能运用这一规律进行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⒈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⒉掌握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抽象、概括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理解“扩大”、“缩小”几倍的含义
  ⒈口算。
  ⒉理解含义。
  ⑴师:6乘以4,也可以说成把6扩大了4倍。那么,6乘以20还可以怎样说呢?6乘以100呢?
  小结:把一个数扩大几倍就是用这个数乘以几。
  ⑵师:80除以2,也可以说成把80缩小了2倍,那么,80除以4还可以怎样说呢?80÷20呢?
  小结:把一个数缩小几倍就是用这个数除以几。
  ⒊练习。
  ⑴15扩大10倍是多少?
  ⑵120缩小6倍是多少?
  ⑶20扩大多少倍是100?
  ⑷80缩小多少倍是20?
  [评析:扩大(或缩小)几倍的含义是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先通过两组口算题,具体说明“扩大几倍”和“缩小几倍”的含义,再通过一组题目,使学生在运用知识中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样就为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做好了知识上和语言上的准备。]
  二、抽象、概括积的变化规律
  ⒈教师用投影出示表格:
  提问:在这个表中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求的是什么?
  然后指名口算出每组题的积,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填在表格里。
  ⒉引导学生从左往右观察,发现扩大的规律。
  ⑴师:同学们看每一组题的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
  生:相同,都是16。
  教师指出:也就是一个因数不变。(板书)
  ⑵师:接下来我们看第2组的第2个因数同第1组的第2因数比较,由2到10发生了什么变化?(扩大了5倍)。再看积由32到160发生了什么变化?(也扩大了5倍)。
  ⑶引导学生得出:第二组同第一组比较,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了5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⑷小组讨论:第3、4、5组的第2个因数同第1组的第2个因数比较,分别扩大(      )倍、(      )倍、(      )倍,积各有什么变化?
  ⑸通过上面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说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多少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⒊引导学生从右往左观察,发现缩小的规律。
  ⑴先看第4组的第2个因数同第5组的第2个因数比较,由1000到200发生了什么变化?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小组讨论:第3、2、1组的第2个因数同第5组的第2个因数比较,分别缩小了(       )倍、(       )倍、(        )倍,积各有什么变化?
  ⑶通过上面的观察,你又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说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多少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⒋概括积的变化规律。
  师:谁能用一句话,把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概括起来?
  引导学生说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5、阅读课本,解释“若干倍”、“相同”等词语的含义。
  [评析:新大纲提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本节课,教师能够按照新大纲所阐释的基本理念,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按照“分层次观察,分层次总结,先分后总”的教学程序,充分利用表格,引导学生有序地、由表及里地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合作学习还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也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
  6、练一练。(p58做一做)
  算出每一组题中的第1题的积,然后很快地写出下面两题的积。
  12×3=                  48×5=                     24×5=
  120×3=                48×50=                   24×25=
  1200×3=              48×500=                 24×75=
  [评析: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反馈及时,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有效调控]
  三、学习因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法的简便算法。
  ⒈复习 : 280×40=              2800×30=
  提问:
  ⑴列竖式时,为使计算比较简便,被乘数和乘数应怎样对位?(把被乘数和乘数中“0”前面的数的末尾对齐)
  ⑵怎样相乘?(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⑶乘完以后怎样填“0”。(看被乘数和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⒉(改变复习题中相应的因数,使之成为例7)想一想,下面两题,用竖式怎样计算简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6-14 07:21 , Processed in 0.072334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