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1|回复: 0

[数学下册] 四年级数学教案——《奇异的克隆牛教材分析》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6 15: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教材地位
  二、教材结构: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信息窗1是学习小数加、减法、信息窗2是学习混合运算,整数加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
  三、信息窗教学建议
  信息窗1
  1、知识点、
  2、地位:
  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教学的重点。因第二个信息窗中的知识(混合运算、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学生可以通过第一个信息窗获取的知识、方法的迁移获得。
  红点:
  知识点:位数相同的进位加法且结果可以简化,验算。
  地位:单元教学关键,是这个单元的关键例题,要用足时间,沟通联系,使学生理解算理、初步掌握方法。宁可多花点时间,多做点练习,务必让学生掌握。从思维方法上夯实基础,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通过解决问题学习计算小数加法时小数点对齐的算理。在学习这一部分之前,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经验有二:一是会借助具体的量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二、学生的思维定势,加减法和整数一样也是末尾对齐,而我们在初步认识的时侯由于小数的数位相同,正好印证这一观点。这一单元就是要使学生脱离量的支持从数的角度学习小数加减法,澄清学生的片面认识。
  小数初步认识时,已经学习了相同数位的加减法,为什么这里仍然安排了提个相同数位的?目的就是集中研究算理,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这是本单元学习的关键所在,要研究透彻。
  教学建议:
  1、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
  2、经历“自主解答-尝试解释-从计数单位的角度解释”的过程,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但勿需规范表达。学生已经有了整数加减法计算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所以应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尝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共识最后在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已由的知识和经验,大部分同学会用竖式计算,重点要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学生可能说是根据整数末尾对齐来解释:因为把小数的末尾对齐了,正好小数点对齐了,教师可进一步追问:整数的末尾为什么要对齐?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说出也是因为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小数的加法要保证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对齐直接相加,小数点应怎样?这样一步一步地认识到了小数点对齐的必要性。
  3、关注引导性语言,使学生明确结果可以简化的道理。
  讨论小数末尾的“0”该怎样处理,学生计算的结果又可能把0去掉了,也有可能没去掉0,这时,要引导学生讨论,0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教学绿点:
  知识点:位数相同结果需填“0”占位的小数减法、验算。重点:计算时小数点对齐的算理。学生很容易根据已有的经验通过加法的计算法则迁移过来,不同的是演算的方法有三种既可以用差加减数的方法验算,也可以用被减数减差的方法验算,也可以提请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算。要鼓励学生用笔算的方法验算,因刚开始学习小数的加减法,验算还兼有巩固的功能。
  教学建议:充分放手,促进迁移。关注验算方法与加法的不同
  教学第二个红点问题。
  知识点:位数不同的小数减法。这才是一般的小数加减法,要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加深对小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
  教学建议:
  1、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
  2、重点处引发讨论,进一步理解小数点对齐的必要性。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小数的末尾对齐,一种是小数点对齐,对于这两种情况让学生进行讨论,各自阐明道理,通过讨论达成共识:只有把小数点对齐,才能使小数的数位对齐,被减数百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把“0”写出来,计算的时候就把那位看作“0”即可;也可以先利用教材上的提示语言进行讨论,然后再让学生去完成。
  3、最后注意通过书上的提示语,引导学生归纳出小数加减法注意的问题。要通过学生交流讨论,共同总结出小数加减法计算的一般法则,把小数点对齐,按整数加减法去做,然后对齐点上小数点。理解如果得数的末尾有0,就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0去掉,使小数书写简洁。
  关于自主练习:
  聪明小屋是一道推理题,可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想法。该题在推理时,首先可根据“B队获第一名”的条件推断张芳和李兵所猜的A和B队排名是错误的,猜的C或D队的排名可能是对的。再用假设的方法进一步推理:如果张芳猜的D是第二名是正确的,那么李兵猜的C是第二名是错误的,D是第四名也是错误的,这样就不符合条件中列出的“两人各猜对一个队”的条件,由此判断张芳猜的C队是正确的,李兵猜的D队是正确的。通过以上推理可判断四个队的排名是B、A、C、D。也可以用其它的推理方法。
  信息窗2
  知识点
  地位:通过迁移获取。迁移源:整数的运算顺序、运算律和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所以教学时仍要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更学生充分大的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自己完成。
  教学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
  知识点:小数的连减运算。教学建议:
  1、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2、结合情景,理解顺序;
  3、交流比较,发现规律。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4、教师提升,丰富认知。16页作为半例题学习的整数的运算规律A-(b+c)=a-b-c;a-b-c=a-(b+c)也适合小数。
  教学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
  知识点: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重点:运算顺序。教学步骤:可以参照第一个红点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
  小电脑:可以用“猜想――验证”的方式(使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体验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或“练习(可补充几组类似的式子)-归纳”的方式完成小电脑提出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后仍然适用),这个过程,使用了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感受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合理性。注意事项:教师要做好提升工作,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实际上是渗透了两种重要的科学研究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注意事项。
  1、主要的学习和教学方法
  2、小数加减法的数据不要过分繁琐。
  小数的加减法原则以两位小数为主。尽量不要出现三位或四位小数,大的或比较复杂的计算提醒学生用计算器,减小学生的计算难度。如果严格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应把握在有效数字不超过三位(因整数的加减法是学习三位加减三位),混合运算的步数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小篮球队――统计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本单元第一个信息窗是学习较复杂的平均数的求法;第二个信息窗是学习学习复式统计表和复式分段统计表,在这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单式统计表、单式分段统计表和平均数。本单元的学习是今后继续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二、信息窗解读及教学建议
  信息窗一
  知识点:较复杂的平均数是对三年级学习的平均数的巩固和拓展,所以可先放给学生,然后作必要的引导即可。
  教学建议:1、针对问题,引发讨论,寻找策略。教学时可根据信息窗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什么才能看出哪个队的身高占优势,要比较两个队的身高,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所以要先求出两个队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用两个队的平均身高进行比较2、自主解决问题。3、交流、比较算法,初步掌握复杂平均数的特点和求法。
  然后独立计算-交流比较算法-教师关注简便算法生使学生初步掌握这一类较复杂平均数的特点和求法,由于各个数据出现的次数不一样,或者说在统计中数据所占的权重不一样,在中学通常把这样的平均数较加权平均数,但不向学生讲名称,通过讨论掌握特点即可)。
  通过此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平均数的方法,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第一步很多教师省略了,把统计课上成了计算课。
  注意事项这一类较复杂的平均数是较简单平均数的拓展和巩固,不要给学生总结一般的计算方法,要引导让学生从平均数的意义上去理解。
  关于自主练习。第2题是一道实际应用的题目。练习时,可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交流求平均奖金的方法,然后独立计算。第(2)个问题,为了体现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影响这一弊端,练习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奖金数比平均数高的人数有几人?比平均数低的有几人?从而让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
  有些广告误导,你上了当,但有苦说不出,因不是统计有错,而是运用了数据计算的特点,强调突出的某一个方面,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如:某工厂工人平均工资1000元,结果有人去了,实际领的工资还不足600元。
  用哪一个统计量描述合适,学生学习了众数和中位数以后就知道了,实际上这里为学习众数和中位数做了铺垫。
  第3题是一道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题目。练习时,教师先让学生按照要求完成表格。然后以问题“你知道这样计算平均分的优越性在哪儿?”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明确这样计算平均分更公平。第2题知道了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此题介绍了在具体情况下,可作处理的方法。
  第4题是一道实际应用的题目,旨在进一步深入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练习时,可引导学生根据题目中提供的数据,结合具体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解答。组织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说明求平均速度的方法,即总路程÷总时间=平均速度,避免在计算华华平均速度时直接用上坡、下坡的平均速度和除以2。
  第5题,呈现了超市里商品的价格。练习时,先让学生弄清题意,即上周的20瓶是按原价每瓶8元买的,本周的10瓶是按每瓶5元买的。然后再让学生独立分析解答。注意交流时说清分析思路,明确总钱数除以总瓶数等于平均价钱。
  第9题是一道关于平均数的综合应用的题目,供学有余力的同学解决。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明确平均每天写20个大字,7天一共写多少个?最后让学生求出写完多少个(前三天及星期五,星期六完成的),还有多少个字没写?从而明确还需要写:20×7-20×3-45=35(个)。
  “课外实践”是一个实践性的活动。组织学生活动时,可以让全班各小组分工对各级部的班级进行统计,然后汇总,算出平均数。
  信息窗2
  知识点:复式统计表和分段复式统计。教学时,教师可续接第1个信息窗的内容以谈话的形式导入,直接提供两个球队队员的纵跳高度数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引入对复式统计和分段统计的学习。
  学生的知识基础:单式统计表、单式分段统计表。
  教学建议1、根据问题引发讨论。2、分组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3、交流比较,引领学生填写学习复式统计表。4、观察思考,小组合作填写复式分段统计表。4、个性化分析判断。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思考“怎样能比较出两个队的弹跳成绩?”学生可能想到求平均数。教师对这种方法予以肯定,同时引导“平均数能比较出两个队的弹跳成绩,如果想要看出两个队中队员成绩的分布情况,可以怎样做呢?”由此学生想到可以对数据进行整理;组织学生对数据进行整理时,
  首先要引导学生填写单式统计表,由于整理数据比较麻烦,所以根据信息窗提供的信息填写单式统计表可在小组内完成;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比较起来不方便,这是可提示可以将两个表合成一个表,由此引入复式统计表的学习。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填写单式统计表的基础,并且在前面有几个地方已经做了渗透,只不过是表的结构不完整。所以在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成一张复式统计表时,教师应为学生的独立学习留有一定的空间,首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写,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最后全班集体讨论形成共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与个别指导,明确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联系与区别。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
  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复式统计表,每个高度都是1个或2个,如果想要看出两个队中队员成绩的分布情况仍然不是很方便,复式分段统计表会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引导学习复式分段统计表,学生已经学过单式分段统计表,所以可先放给学生填写分段复式统计表,教师作必要的指导。最后,根据分段整理的结果,分析两队的纵跳水平,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按照自己的经验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注意事项:1、讲结构,会读图。2、对统计表的教学要求不要过高,不要求学生会设计复式统计表,只要求学生会填会看会分析即可。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统计表供学生填写。
  关于自主练习
  回顾整理
  --总复习
  一、主要知识点及教学目的
  本册主要的学习内容:数与代数领域:用字母表示数,加法和乘法运算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加、减法,小数乘法、除法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空间与图形领域:角与三角形的认识。统计与概率领域:较复杂的平均数和复式统计表和复式分段统计等。
  要通过总复习这一单元,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系统化;对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反思能力。这是复习的三大任务。不能不复习课生成练习课。
  二、教材主要特点:
  1、引导学生分领域进行回顾整理,
  回顾整理部分由四个板块组成。第一板块以两组悬挂的灯笼建立整数与小数知识间的联系,着重整理有关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四则运算,这里面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第二板块以表格的形式将学过的运算律、数量关系、公式等整合起来,使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和运算律的知识进行再次回顾。第三板块一方面将角进行整理,另一方面对三角形按角分类并以集合圈的形式呈现。第四板块以学生对话的形式对平均数、分段统计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
  2、注重体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建议
  1.结合本班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自主整理。
  3、发挥好教师的作用
  4、注意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5、对综合练习进行整合或补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4 21:17 , Processed in 0.065671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