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7|回复: 0

[语文下册]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鸟的天堂》问题探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后为什么用句号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6 12: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教版六年制小语第十一册《鸟的天堂》中有这样一组句子:“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时,有学生提出:最后一句应改一改,在“树”后加上一个“啊”,同时把句号改叹号。一经提出,多数学生都赞同。我本人也赞同,可书上这样写,我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请问,该如何向学生解释呢?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一句末尾为什么不用叹号而用句号,我们应当通过那个句号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通过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地作者感情脉络的把握来加深学生对句号用法的认识。
  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榕树的赞美、喜爱之情。根据这组句子作者所用的笔调和整个语势,学生对最后一句末尾不用叹号而用句号不能理解,那是很自然的。这个问题,只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九自然段后就会弄明白。因为作者在鸟的天堂只看到美丽的榕树,而没有看到鸟,有点遗憾,感情尚未达到高潮。但当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群鸟飞舞的情景使他的眼睛应接不暇后,在全文的结尾终于发出了,由衷的赞叹:“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里不仅加上了“啊”字,还用了叹号。
  总之,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只要提请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注意作者感情脉络的变化,就可以领会到作者为什么最后用的是句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6-2 18:42 , Processed in 0.067421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