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5|回复: 0

[语文下册] 《揠苗助长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资料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6 11:5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学习《揠苗助长》一文,通过读懂词句,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什么是寓言?你读过寓言故事吗?你能举例说说吗?
  寓言中的寓是寄托的意思,言,讲道理。寓言就是用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寓言二则》,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现在我们学习第一篇《揠苗助长》。板书:揠苗助长
  二、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1.学生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本课生字要掌握以下方面:(举例)
  生字
  焦
  音序
  J
  部首
  灬
  除部首还剩几画
  8
  在字典中的页数
  232
  组词
  焦急
  2.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揠苗助长”的“长”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zh3ng”,不要读成“ch2ng”。
  “筋疲力尽”的“筋”应读“j9n”,不要读成“j9ng”。
  3.分析结构,识记字形,
  “筋”上下结构,下面左边是“月”,右边是“力”,不要写成“办”。
  4.理解词语。
  巴望:盼望的意思。
  焦急:心里特别着急。
  白费:白白地耗费,本文指白费力气。
  一大截:一大段。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
  三、细读课文,领悟寓意。
  1.课文写的是谁?干什么?结果怎样?
  (课文写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为了使田里的禾苗长高些,长快些,他就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2.这个种田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你是从那些词语中看出来的?
  (这个种田人急切地想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于是天天去看。由于心情急,感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于是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想办法。从“巴望”、“焦急”两词语可以看出。)
  3.这个种田人使用的办法好不好呀?为什么?
  (这个人使用的办法不好。他不但累得筋疲力尽、气喘吁吁,而且禾苗都被枯死了。最终没有达到他想要的结果,如果用一个成语来概括的话,就叫作“欲速则不达”。理解: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4.好心、费力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小组讨论、汇报。
  (禾苗只能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慢慢地、一点一点地生长。如果把禾苗往高里拔,它的根就离开了哺育它的土壤,它就失去了水份与营养,就如同婴儿离开了母乳一样无法生存下去。)
  5.这个人的问题出在哪儿了呢?
  (他不明白禾苗的生长不能靠人去拔高,而只能靠自己的力量。人们希望它长得快些,只能采取合理施肥、浇水,适时锄草,灭虫等办法。如果硬要把禾苗拔高,损伤了它的根或者切断了它的养份来源,禾苗怎能不枯死呢?这是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种田人违背了这个规律,想借助外力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落得个好心办坏事的结果。)
  四、小结
  1.归纳、明确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道理。
  2.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
  (1)你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事情?
  (2)小组讨论,班上交流。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教案示案1
  13  寓言两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学习《揠苗助长》一文,通过读懂词句,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什么是寓言?你读过寓言故事吗?你能举例说说吗?
  寓言中的寓是寄托的意思,言,讲道理。寓言就是用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寓言二则》,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现在我们学习第一篇《揠苗助长》。板书:揠苗助长
  二、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1.学生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本课生字要掌握以下方面:(举例)
  生字
  焦
  音序
  J
  部首
  灬
  除部首还剩几画
  8
  在字典中的页数
  232
  组词
  焦急
  2.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揠苗助长”的“长”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zh3ng”,不要读成“ch2ng”。
  “筋疲力尽”的“筋”应读“j9n”,不要读成“j9ng”。
  3.分析结构,识记字形,
  “筋”上下结构,下面左边是“月”,右边是“力”,不要写成“办”。
  4.理解词语。
  巴望:盼望的意思。
  焦急:心里特别着急。
  白费:白白地耗费,本文指白费力气。
  一大截:一大段。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
  三、细读课文,领悟寓意。
  1.课文写的是谁?干什么?结果怎样?
  (课文写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为了使田里的禾苗长高些,长快些,他就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2.这个种田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你是从那些词语中看出来的?
  (这个种田人急切地想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于是天天去看。由于心情急,感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于是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想办法。从“巴望”、“焦急”两词语可以看出。)
  3.这个种田人使用的办法好不好呀?为什么?
  (这个人使用的办法不好。他不但累得筋疲力尽、气喘吁吁,而且禾苗都被枯死了。最终没有达到他想要的结果,如果用一个成语来概括的话,就叫作“欲速则不达”。理解: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4.好心、费力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小组讨论、汇报。
  (禾苗只能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慢慢地、一点一点地生长。如果把禾苗往高里拔,它的根就离开了哺育它的土壤,它就失去了水份与营养,就如同婴儿离开了母乳一样无法生存下去。)
  5.这个人的问题出在哪儿了呢?
  (他不明白禾苗的生长不能靠人去拔高,而只能靠自己的力量。人们希望它长得快些,只能采取合理施肥、浇水,适时锄草,灭虫等办法。如果硬要把禾苗拔高,损伤了它的根或者切断了它的养份来源,禾苗怎能不枯死呢?这是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种田人违背了这个规律,想借助外力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落得个好心办坏事的结果。)
  四、小结
  1.归纳、明确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道理。
  2.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
  (1)你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事情?
  (2)小组讨论,班上交流。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亡羊补牢》,学习生字新词。
  2.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懂得一个人有了错,只要认真改,就不算晚。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理解题意。
  1.读题,谁知道“亡”、“牢”分别是什么意思?
  (“亡”的意思是失去。“牢”畜的圈。)
  2.谁能连起来把题目解释一下?
  (羊丢失以后修补羊圈。)
  二、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1.学生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本课生字要掌握以下方面:
  生字
  亡
  音序
  W
  部首
  亠
  除部首剩几画
  1
  在字典中的页数
  507
  组词
  亡羊补牢  2.指名读文,纠正读音。
  “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4n”,不要读成“qu1n”。
  “窟窿”的“窿”读轻声。
  3.分析结构,识记字形。
  “叼”:左右结构,左边最后一笔是“提”,不要写成“撇”。
  “悔”:左右结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修”:左右结构,右下方是“三撇”,不要写成“三点”
  4.理解词语。
  叼走:衔在嘴里拖着。
  街坊:邻居。
  劝告:说服,讲清道理,使人感动听从。
  后悔:懊恼过去做得不对。
  从此:从这个时候起。
  三、学习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1.默读课文,思考:《亡羊补牢》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2.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1)读书,小组讨论。
  (2)班上交流。
  开始想:羊丢了,修圈已晚,没用。
  后来想:如果现在不补羊圈,就不是丢一只、两只的事,而会丢得更多。因此现在修还不晚。做:动手,堵上,修得结结实实。
  结果: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四、小结
  1.明确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有了错,只要认真改,就不算晚。
  2.联系实际,谈感想。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29 06:19 , Processed in 0.053206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