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2|回复: 0

[语文下册] 小学语文三年级片段教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片断赏析之一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6 11:5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一些课令人费解和担忧,请看苏教版小语教材11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教学片段:
  师:司马迁受到了酷刑,为什么还能坚持把《史记》写下去?
  生:他牢记了父亲的嘱托。
  师:好。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司马迁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所以他坚持活下来写《史记》。
  师:很好!你们说说哪些人的死重于泰山?
  生:文天祥的死重于泰山。他热爱祖国,不受敌人的威逼和利诱,拒不投降,在狱中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
  生:岳飞的死重于泰山。他顽强抗金,保家卫国,最后却被奸臣所陷害。
  师:你知道岳飞是被谁陷害的吗?
  生:是秦桧,他被外国收买陷害岳飞的……
  师:还有哪些人重于泰山?
  生又说出了李白、杜甫、爱迪生、阿炳、董存瑞、黄继光等。(略)
  师:你们说到的名人中,哪一位是残疾人?
  生:阿炳。
  师:他和司马迁一样都是身残志坚的人,你们还知道哪些人具有这种品质?
  生又说出了贝多芬、张海迪、桑兰等。(略)
  师:你们知道哪些人的死轻如鸿毛吗?
  生又具体地说出了和王申、袁世凯、甫志高、秦桧、恐怖分子等。(略)
  应该说这个教学设计理念是新的,其积极意义也是应该肯定的,尤其是教师开始提出的问题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的重点,贴近了文章的主旨,有利于学生深入地读书感悟、熏陶、内化,充分地开发文本的教育资源。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通过潜心会文和表情朗读课文,感悟、体验司马谈临终时“泪流满面”的遗嘱,司马迁受酷刑时“悲愤交加”的情景,学生的心灵就会受到震撼,司马迁的形象就会在他们的脑海里打下深深的烙印。但是教师把开发教育资源狭隘地理解为“面向课外”,把学习的重点引向对课外信息的搜集、交流上,以至削弱了课文的学习,枯竭了阅读课的情感之源,流失了文本价值。
  在教学内容的落实上,处理好开发教育资源与强化文本学习的关系,这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何处理好这对矛盾呢?笔者认为: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有助于文本学习的深化和拓展,而不是对文本学习的折扣和虚化。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和探究,要增强文本的张力,扩大文本的延伸作用,促进学生对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26 12:03 , Processed in 0.054401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