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1|回复: 0

[语文下册] 《枫桥夜泊》听后感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6 11: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诗教学很容易会上成“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理解课,学生一般显得比较被动。洪榴老师上的《枫桥夜泊》这一课打破了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一、教路清晰,重感悟
  课堂教学的环节清晰而又流畅自然,从“了解作者――初读古诗(包括检查预习)――读懂诗题――读懂诗句――体会感情”,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逐步深入,渐渐地走进诗中,再现出当时的情境,学生好像变成了诗人一样去“看”、去“听”、去“体会”。洪老师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感悟,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由于在预习时解决了字词的意思,在理解诗句时洪老师始终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来让学生对诗进行感悟,并且在描述景物时紧扣一个“愁”字,特别是听到那“乌啼”、“夜半钟声”,更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境。对“愁”字的学习也是别具特色:结合诗句的理解,眼前“秋”天的一景一物到了诗人的“心”中,让他更加忧愁,这样,学生在体会“愁”的字义时也牢牢地记住了字形。
  2、在理解诗句之后洪老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配合课件演示,把学生带入到当时的情境中,使学生仿佛变成了诗人张继,老师问“张继”:“张继,这个夜晚你觉得怎样?”“张继,一个人在他乡的日子怎么样?”“张继,这个寒冷的夜晚,你站在桥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诗人张继那满腔的愁绪已经自然而然地到了学生心中,水到渠成地体会出来了。
  二、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洪老师在课堂上多次有意识地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布置课前预习,让学生通过查工具书去理解一些比较容易理解的字词,而后又引导说“光理解字词是不够的,还得把字词放入句中,去体会诗句的意思和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在朗读古诗时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感悟诗人当时的心情时老师这样引导“有一个好办法,让我们成为诗人来体会”等。
  此外,洪老师在朗读指导、板画设计等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里不再展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23 20:35 , Processed in 0.050898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