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0|回复: 0

[语文下册] 《草原》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6 11: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8-22 23:47 , Processed in 2.305701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