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3|回复: 0

[语文下册]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一(2)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6 11:3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复习引入
  1.课前请同学们搜集、摘抄了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请读给同学听。
  无所畏惧气壮山河气宇轩昂气吞山河正气凛然龙骧虎步
  奋不顾身顶天立地昂首挺胸昂首阔步赴汤蹈火挺身而出
  临危不惧面不改色骁勇善战镇定自若慷慨就义仰不愧天
  2.过渡:华夏大地,历经了多少沧桑,正是这些大气凛然、无所畏惧的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曲抗击外来侵略感人肺腑的乐章。让我们把思绪再次拉到1941年秋天的易县狼牙山,再次感受五位壮士的英勇无畏。板书课题
  3.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
  (“壮士”表示了对五位战士的敬佩之情。他们不是一般的战士,他们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转移,英勇杀敌、敢于献身,所以他们就是豪杰,是壮士。)
  说得好!不是一般的战士,这个“壮”字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战士才能称得上壮士呢?
  (“壮”就是勇敢的意思,勇敢得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样的战士才能称得上壮士。课文的字里行间书写着五壮士的英勇豪迈、气壮山河,用“壮士”更贴切。)
  二、研读痛击敌人,感悟英雄气概。
  五壮士在诱敌上山、痛歼敌人的过程中一定有很多场面深深打动了你。让我们细细地读课文,我们会发现这些场面有的让我们感到痛快淋漓,有的让我们感觉热血沸腾。找出最能打动你的语句,勾画出来,用心读。
  1.学习第二自然段——诱敌上山、痛歼敌人
  ①谁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分别指谁?
  (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②从描写五位壮士的语言中,从带点的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
  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象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力气;胡德林和胡福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从带点词语中感受到五壮士对敌人的无比痛恨。全神贯注:贯注,精神、精力集中。全部精力集中在一点,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绷得紧紧的”指小战士的表情凝重而紧张。“绷得紧紧的”与“全神贯注”表现出了战士歼敌地全力以赴。)
  ③教师引读,指名读,读出对敌人的痛恨。
  ④A、在五壮士的浴血奋战下,敌人怎么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敌人遭受了沉重打击。从“把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读出来的。)[
  B“一次又一次”、“横七竖八”说明了什么?
  (“一次又一次”说明敌人进攻了很多次,被五壮士打退了很多次。“横七竖八”形容敌人的尸体纵横杂乱,说明敌人损失惨重。)
  ⑤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通过细读描写五壮士的动作、神态的语句,感受五壮士的英勇对敌人的痛恨,再把感悟到的情感读出来,培养语感。]
  2、导学第三自然段——诱敌上山、痛歼敌人
  课件出示:
  引上绝路
  ①请同学凭自己的理解朗读“引上绝路”部分。(朗读评价)
  ②读书不光要读,还要想,这段话中的“绝路”是什么意思?(死路)
  课件出示――狼牙山顶峰图片
  这就是狼牙山顶峰,为什么说它是一条绝路啊?请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齐读:另一条路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峭壁。)
  ③对生与死的抉择,班长是什么态度?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班长态度坚决果断,从“斩钉截铁”看出来的;“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
  ④班长明明知道这是条绝路,为什么还要选择走这条路呢?请你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
  (齐读: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
  教师:是啊,班长心里想的是人民群众和主力部队的安全,根本没想到自己。
  ⑤战士们又是怎样想得的呢?你通过哪个词知道战士与班长的想法是一样的?
  (“热血沸腾”、“紧跟”说明他们和班长的想法是一致的。)
  学习“紧跟”一词,不要“紧”字与加上“紧”表达的效果一样吗?
  (不一样,“紧跟”更能表现出战士们非常赞成班长的做法,准备把敌人引上绝路,也更能体现出战士们的英雄气概。)
  ⑥指名读: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请说出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这两句话表现了五壮士为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饱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的深切的爱,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的精神。)
  ⑦朗读指导:
  通过这段的理解,我们知道五壮士是怎么样的人?板书:不畏牺牲
  因此,我们读班长的话要读得坚定、果断;读“热血沸腾”要高昂,从而表现五壮士那高涨的情绪。
  教师引读,学生跟读。“走哪一条路呢?”(学生接读)
  3、自学4、5自然段——引上顶峰,英勇歼敌
  ①默读这个部分,你体会到五壮士是怎么样的人?(板书:英勇顽强)
  你从哪里看得出来的?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班长受伤了”,“子弹也打光了”,他们举起石头向敌人砸去看出来的。)[
  ②、(出示课件――班长砸的画面)
  这就是班长用石头砸向敌人的场面,请大家默读这部分课文,边读边勾画描写班长动作的词语,并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学生回答:抢、夺、插、举;班长想让最后的一颗手榴弹发挥最大的作用。)
  ③、课件出示:
  A、“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
  “举起一块石头”哪个句子更好一些,为什么?
  (“猛地”、“磨盘大的”更能体现班长马宝玉的英雄气概),还可以进行换词的训练,“砸”可以换成“投”“掷”“撇”,体会用“砸”的巧妙。)
  A、顿时,石头象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迅猛,非常有力。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④练读4、5自然段指导,指名朗读。
  三.研读英勇跳崖,感受勇于献身的精神
  1、请同学们高声朗读课文6—9自然段。
  我想读完后会有一个词跳入你的脑海里,是哪个词?
  (英勇壮烈、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3、课件出示:“屹立”图片。
  A、你能看出课文哪几句描写的这幅画面的内容吗?
  (第6自然段1、2句;利用画面理解词语,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课文指五壮士意志坚强、不可动摇。“眺望”:向远处看。)
  B、他们当时的表情如何?
  引导理解“脸上还露出胜利的喜悦”
  齐读这句话。你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为什么他们有这个表情吗?
  齐读: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4、五壮士是怎么跳下悬崖的呢?再读他们跳下悬崖的句子,边读边想当时的情景。
  5、课件出示:跳下悬崖画面
  看到这个画面,请同学们拿好课本,再读五壮士跳崖的句子。
  (齐读6—8自然段)
  6、引读课文: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一声声口号响彻云霄。这是……(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7、从五壮士的口号中,你读出了什么?
  (忠于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崇高品质。)
  “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指的是什么?(惊天动地”是指声音很大,惊动了天地。“气壮山河”的意思是气魄像高山大河一样雄伟、豪迈)
  这只是赞颂五壮士视死如归、壮烈豪迈的英雄气概吗?(更是在赞颂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屈服于任何外来侵略的民族气节。)
  [研读课文,利用课件激发情感,以情促读的设计行云流水,自然和谐。学生对五壮士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四、激发情感,以情促写。
  同学们,为了纪念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易县人民政府在狼牙山的顶峰修建了纪念塔。聂荣臻同志亲笔题写塔名“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课件出示
  图片:巍然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的五壮士以及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1、面对着英勇跳崖的五位勇士,面对着汉白玉的纪念碑上那金色的大字,今天的你想说些什么,请同学们书写下来。
  2、请同学们放下笔,读一读面对着五勇士,面对着纪念碑你想说的话。
  [通过品读课文,五位壮士的英雄形象已经“立”在了孩子心中,学生自然会在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中,受到教育。这里的写话练习是水到渠成的,能够写出真情实感。]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2.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更多资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任务、大吼、满腔怒火、搏斗、崎岖、横七竖八、尸体、斩钉截铁、坠落、雹子、仇恨、热血沸腾、昂首挺胸、坚强不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4.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这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应放在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2 00:24 , Processed in 0.063860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