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5|回复: 0

[语文下册]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包身工》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6 11: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包身工》教学拟围绕文章的材料性质与组合方式,采用分合比较的方法组织教学,相机点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首先引导自读,整体感知。让学生用分析性的眼光,用速读、跳读的方法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根据材料拟小标题。《包身工》的材料主要包括记叙性材料——包身工一天的悲惨遭遇,说明议论性材料——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和趋向。可据此讨论归纳小标题并用算式板书点拨,总括文章内容。《包身工》=《包身工的一天》(或《“芦柴棒”们的一天》)+《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
  其次,分题精读,讨论点破。先讨论《包身工的一天》,让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问题精读课文:
  ①包身工的一天,以时间为序,主要写了哪几个片断?通过这几个片断,从哪几个方面反映包身工的遭遇?
  ②作者全方位地细致反映包身工悲惨遭遇的目的是什么?
  ③为了有力地表现主题,作者在叙的过程中是怎样在面上铺开的基础上进行点的穿插的?
  在精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讨论上述问题,并结合板书图示进行小结:
  4:15起身——住宿    描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4:30早餐——饮食    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芦柴棒
  5:00上工——劳动                           小福子
  ↓                                  ↓
  面                                  点
  接着讨论《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让学生围绕下列问题精读课文:
  ①“说”的顺序是什么?(事物的发展)
  ②“说”的方式是否相同?各有什么特点?
  ① 文中或借说明议论,或用比喻议论,或在抒情中议论,各有什么作用和含义?
  在精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讨论,并结合板书图示小结:
  议的内容                 议的形式
  产生(直接原因、历史原因)——叙中议、直接议
  发展(历史原因、根本原因)——直接议、议中叙
  结果(资本家膨胀、包身工榨干)——引用议、借抒情议
  趋势(黎明的到来无法抗拒)——用喻意、抒情中议
  最后整合总结  作文训练
  从内容上看,《包身工》就是《包身工的一天》与《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的相加;但从组材和结构方式看,文章又不是叙和议的简单相加,为什么?
  讨论后明确,叙议结构主要有如下几种可能:
  ① 集中安排(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
  ② 包中安排:(叙包议中或议包叙中);
  ③ 分割组合、交错穿插(以叙为主穿插议论或以议为主穿插叙述)。
  集中安排,叙议脱节,结构臃肿,行文呆板;包中安排,主线不清,过程不清,联系不紧。只有分割穿插、交错组合,才能使叙议配合,交相辉映,符合读者了解事件真相、探究问题本质的心理规律,既省笔墨,又富表现力。为提高学生兴趣,可用“乘法”来点拨。从形式上看,《包身工》=《包身工的一天》×《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
  为进一步强化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并引导学生体会报告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特点,可设计口头作文训练,让学生围绕有关包身工的三个比喻性说法,以《猪猡·机器·墨鸭》为题,弄清其联系,说一段话。这三个说法分别形象地概括了包身工的生活、劳动和受剥削的悲惨遭遇,可激起学生的同情和义愤,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14 12:36 , Processed in 0.039186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