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0|回复: 0

[语文下册]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杨氏之子 教案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6 11:2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
  3、情感目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具准备:幻灯片
  学生准备:收集古代幽默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能把话说好吗?你怎么回答?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进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话的?从中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悟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我们先去认识谁呢?
  请大家打开课本第10课──杨氏之子(板书)。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往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用白话,叫白话文,这么多年来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也都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言简意赅。
  二、读通课文,读懂故事
  1、下面请同学们再读几遍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现在开始。
  2、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通过教师的范读,纠正读破的句子。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结合注释,逐句理解课文。结合课文的理解,说说课题怎样理解更为准确。
  三、熟读课文,体会语言的妙处
  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言精妙?精妙在哪里?你从他们的对答中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板书:杨氏之子   杨梅
  孔君平     孔雀
  “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2、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3、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4、同桌分角色读课文,边读边想: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把巨子补充完整。
  5、师生配合表演。
  6、指名表演。
  7、回忆我们是如何学习这篇课文的?
  四、拓展阅读
  同学们课下可以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在哪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23 20:33 , Processed in 0.039393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