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7|回复: 0

[语文下册]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6 11: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文字、图像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1.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2.出示图片,志愿军赴朝鲜图
  同学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响起。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
  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千万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大家都深情地说着这样一句话──出示课题图片,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不打标点)
  3.读课题
  ① 指名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② 加标点(板书:,)再读:再见了,亲人
  ③ 体会:哪一句的感情更强烈些?(齐读)
  4.提问:
  ①”亲人”一般指哪些人?
  ②”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
  板书:志愿军
  ③ 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板书:朝鲜人民
  ④ 他们是亲人吗?不是。板书:不是亲人
  t:可是…… (出示课题:再见了,亲人)
  二、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诗配乐朗诵,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年轻的人们拿起了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无情的战争让人们倒下,但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 … …平静的生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但14万年轻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边… …
  2.同学们课前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选择你喜欢的读书的方式,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吗?可以和同桌或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2.学生自学,讨论。
  3.汇报交流。
  出示人物图片
  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点击人物图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你能读读吗?初读课文,
  五、评读课文,加深理解
  在文中找出“亲人”具体指的是哪些人?(用自己喜欢的线条勾划)你最想交流的是哪个故事?
  根据学生的顺序,来安排三个故事的教学顺序。
  1.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
  ①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为什么这样比喻?( 因为大娘想战士之所想,急战士之所急,若不是他们比亲人还亲,能冒着硝烟冒着炮火雪中送炭吗?)
  ②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这时,大娘…… (导读,尽情让学生去感受文章感染人的语句)
  ③”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唯一)指导学生饱含深情的读。
  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这种情谊岂止是亲人,这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生读。
  ④“您说,这比山好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哪种说法好些?为什么?(这句话是多么的亲切,又是多么的热烈啊!)
  八年来,大娘一次次地把慈母般的爱给了志愿军,难怪志愿军们舍不得让大娘拖着疲惫的身体送了他们一程又一程,于是他们恳切地对大娘说──(学生齐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志愿军对朝鲜的关心体贴都尽在这一声声恳求之中了。
  过渡:还有哪个故事让你感动呢?
  2.第二、三自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去挖掘文中感染人的词句。
  六、小结
  1.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对于他们,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问题?(学生交流)
  2.师生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
  3.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留到下节课解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23 22:18 , Processed in 0.053518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