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7|回复: 0

[语文下册] 六年级语文教案——《花潮》教案1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6 11: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材分析
  一、背景知识
  1.课文记叙作者在春天的昆明圆通寺看到海棠花开的盛景,赞美了美妙的春光和社会的平和安详。课文词汇丰富,句式多变,文辞优美,适于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可分四段。第一段(第1-3自然段)写圆通公园的海棠开了,花团锦簇。第二段(第4自然段)写花如潮,有声有色。第三段(第5、6自然段)写看花的人赏花有不同的特点。第四段(第7自然段)写“我”在回家的路上发出由衷的感叹。
  2.本课有许多联想的句子,可以帮助学习分辨作者的见闻和联想,落实本单元的阅读重点训练目标,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语言的能力。
  3.这篇课文是我国现代作家李广田于1962年写的散文,原载1962年5月6日《人民日报》,选入教材时有删节。
  二、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课文中的联想,能分辨课文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2.学会“踵、梧”等9个生字,理解“花团锦簇”、“接踵摩肩”等26个词语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4.感受春天的美景和社会平和安详的气氛,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见闻和联想,并能够分辨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难点:课文第三段根据不同的性格和年龄的看花人的特点,抓住看花人不同的心情和动作,丰富而有变化的写法。
  教案实例
  一、教学准备:录音,灯片。
  二、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学习课文第一段。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
  (2)解题:潮水非常壮观,“花潮”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作者为什么把花比作潮呢?
  2.初读课文。
  (1)听录音,思考上面的两个问题。
  (2)讨论,交流问题的答案。
  (3)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正确书写带点的字。
  鼎盛:部首是目,书空下半部分,注意笔顺,共12笔。
  簪花:中间部分是“”,不是“无”,书空。
  (2)理解词语。(先解释带点的字,再理解整个词)。
  驻足:驻,车马停止。停住脚步。
  鼎盛:鼎,正当,正在。正当兴盛或强壮。
  依依不舍:依依,留恋。舍不得离开的样子。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
  接踵摩肩:踵,脚跟。脚跟碰脚跟,肩膀擦到肩膀,形容人多,拥挤。也作“摩肩接踵”。
  (3)读一读课后第5题中的词语。
  (4)课文写作者去圆通公园看花,重点写了哪两个方面?(花和人)
  给课文分段。
  4.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请3个学生分读第一段。
  (2)讨论。
  ①第2自然段写公园里景物不少,用了8个“有”,每个“有”后边都只用一个字概括一种事情,这些事物的顺序能换吗?(不能。课文按景物、动植物分类记叙,在安排记叙时做了两相对应,读起来有一种节奏美。)
  熟读这一自然段。
  ②圈出写圆通公园的海棠平时和三、四月间不同的词语。(桔枝瘦叶--花园锦簇,一个花和海洋。)
  (3)小结:把花比作海洋很常见,而说“花潮”的很少见。学下面的课文要注意作者怎样把花比作潮水。
  5.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1、2、3题。
  (2)朗读课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13 04:00 , Processed in 0.039723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