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9|回复: 0

[语文下册] 小学语文说课稿——《猴王出世》教学实录及评析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6 11: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学实录
  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师:看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昨天你们预习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
  生:我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都画下来了,另外我还读了五六遍。
  师:真好,等会儿你要好好展示你的朗读!
  生:我先画出了好词好句,又把自己不认识的字加上了拼音,还找到了一些读不通、读不懂的句子,去查找了它的意思和如何断句。
  师:厉害,不愧是师大附小的同学!你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的前面有个“阅读提示”。“阅读提示”中有这样两个问题:(课件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师:你思考过吗?下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在关键的语句下面画一画。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
  点评:妙哉!全课由“阅读提示”楔入,看似平淡,实乃奇崛!何故?“阅读提示”也是教材,就像课文、就像插图、就像注释、就像各式各样的课后思考题、练习题。可惜,现如今,“教材”早已被我们窄化为“课文”二字了。课文要细读,其他教材焉能一扫而过、浮光掠影?比如,此课的“阅读提示”,细读,则至少蕴涵下述信息:其一,课文写了石猴来历和石猴成王的经过,这是主要内容;其二,课文先写石猴来历,后写石猴成王的经过,这是写作顺序;其三,带着这两个问题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便容易入手;其四,这两个问题表露了编者以“故事情节”为取向的阅读理念。其实,小说的阅读还存在另两种取向,“人物形象”取向和“语言表达”取向。如:“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所体现的就是“人物形象”取向,而“作者是怎样写石猴成王的”则反映了“语言表达”取向。此课教学,正是以“人物形象”取向为经,以“语言表达”取向为纬,构建了一个有别于传统小说教学的新范式。此乃解读本课的不二法门。
  师: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文中的话告诉大家?
  生:(读)盖自开辟以来……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师:简单说,这猴子是从———
  生:石头里迸出来的。
  师:了解了石猴的出生,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他?
  点评:四两拨千斤!拨到“人物形象”的感知上来,自是正事!
  生:(七嘴八舌)神奇。奇妙。非同一般。
  点评:神性,乃猴王形象的一个侧面。
  师: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
  生:石猴有本领,帮助众猴找到了水源,使它们有了安身之处,众猴履行自己的诺言,拜他为王。可以说他是凭着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
  师:这个本事,说具体一点儿,是什么?
  生:在这里是指他能进到洞里又出来,并能带给大家一个安身之处。
  师:回答非常完整。石猴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又能安然无恙地出来,美猴王当之无愧。读到这里,这石猴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点评:三句不离“形象”!趁热打铁,点到为止。
  生:石猴勇敢无畏,一心为公。
  生:石猴给我的印象是他非常勇敢,而且有自信。
  师:同学们,石头一迸,迸出了一个石猴;一跳,跳出了一位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他写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读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感受。(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点评:至此,以“故事情节”为取向的阅读模式落下帷幕,闪亮登场的,乃是以“语言表达”为取向的课堂实践,而以“人物形象”为取向的教学主线则一以贯之。正所谓,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行所当行,止所当止。
  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
  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6-1 19:34 , Processed in 0.085859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