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9|回复: 0

[语文上册]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评杨燕玲的《吃水不忘挖井人》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5 11: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老师在选择上这一课以前,我很纳闷,因为在我的记忆当中,这篇课文由寥寥几段构成,文中既无动人的描述,也无周详的全程记录,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那个年代,让学生对毛主席那种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品质有所感悟?
  我们知道现代的学生,他们未曾目睹炮火硝烟,未曾品尝贫穷落后。他们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年代,加上我们这里用水很方便的,家家户户都有自来水,龙头一拧,水就来了。因此,我十分担心学生会对老百姓立碑纪念毛主席的行动感受不深。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杨老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令我深受启发:
  一、影象图片渲染。
  从课前引导学生与父母共同收集有关沙洲坝的文字、图片资料到听听长辈讲讲当时的故事,加深了学生的形象感知。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更是激起了学生对百姓们崇敬。童谣、歌曲的运用更是恰倒好处。
  二、善于抓空白点,结合教师激情描述,让学生始终寓于文本情境中。例如
  师:(出示当时挖井图)你看,这就是村民挖井现场。那是1933年9月,正是气候炎热的季节,已经挖了0.5米深了,不够,拿起锄头、铲子继续挖,深多了,跳下去挖,有二层楼那么高了,这样一天,两天……村民们和主席边擦汗边挖,脸上却是笑嘻嘻的……
  师:你感觉怎样?(累得直不起腰了,手都磨破了……)
  师:杨老师听了,真辛酸,真为他们所感动……
  师:毛主席白天这样艰苦工作,晚上还要处理其他国家事务,你有什么话要对主席说?
  生:好心爱百姓有颗火红的心……
  这几个空白点的创设丰满了人物的形象,拉近了文本人物与学生的距离,在阅读中想象说话,也随机锻炼了学生表达能力。
  三、在教学中,紧抓“读”字。
  因为“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它应该成为课件的主题活动。课后杨老师对我说:“语文,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在情境中读到位,不能破坏情境,因为把情境创设起来是不易的。此时的读可以加强学生的心灵体验,可以替换很多无味的讲解。”杨老师做到了,有朗读时形象的力度指导:“你能不能读得再远些,再有力些?”有更具体的树榜样式朗读指导:“你看,老师从他的朗读声中,感觉到了当时百姓过得多痛苦,多艰辛呀,不错,就像他那样读!”有老师激情参与性引导读:“杨老师被这份真情包围着,那你们呢?让我门再来回味一下!”(师生齐读全文)有拓展提升式三次引读,把学生们的情带到了极点,让文本的主题深深地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你此时候是否记住了,忘不了————(引读)这是你们十多天心血的见证,忘不了——(引读)军爱民,民爱军,忘不了…..此时石碑上这样刻着——(引读)从读正确到读出一定的感情,我为学生们强烈的成功体验所震撼,为杨老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叫好
  不足之处与杨老师探讨:杨老师在课的最后环节安排了动笔练字的环节,读写结合,而且在字的选择与结构的摆放上也充满了趣味性描述,但老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范写时,学生的视线很大一部分已经被老师的手所挡住,看不见的,此时学生的参与性与实效性相对教弱,能否改为直接把抄写本放在展示台上进行范写,也可以请学生在展示台上范写一个,这样更清楚,学生学起来可能会更主动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14 22:01 , Processed in 0.048949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