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0|回复: 0

[语文上册]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才能来自勤奋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5 11: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力15个新词的意思,会用"坚持不懈"、"虽然……但是……"造句;积累爱迪生的名言。
  2.能从课文列举的事例中领悟中心思想: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才能来自勤奋。
  3.改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本文的中心思想、改编课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了解一些勤学成才的事例
  板书预设:
  6  才能来自勤奋
  爱因斯坦      毫不气馁
  爱迪生        挑灯夜读               举世瞩目
  通宵达旦     坚持不懈
  刻苦钻研
  李时珍     跋山涉水               享誉中外
  呕心沥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揭题
  1、师:我们的教室里张贴着一幅对联--学生读:"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崖苦作舟"这幅对联告诉我们什么?
  板书:勤奋
  2、再出示: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提问:⑴ 这句话是谁说的?(爱迪生)
  ⑵ 这儿的天才指什么?(才能)
  ⑶ 汗水指什么?(勤奋)
  ⑷ 用"百分之一的灵感"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相比较,说明才能是怎么来的?(揭题:才能来自勤奋)这是一篇议论文--通过具体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论点(观点)。
  二、 初读课文
  课文举了哪几个事例来证明"才能来自勤奋"?
  1、 速读课文,找出事例,并分段。
  2、 交流,板书:
  爱因斯坦   爱迪生    李时珍
  3、检查词语
  毫不气馁
  挑灯夜读                        举世瞩目
  通宵达旦             坚持不懈
  刻苦钻研
  跋山涉水                        享誉中外
  呕心沥血
  三、速读理解课文
  1.抽象人物形象
  (1) "毫不气馁、挑灯夜读"这两个词说的是谁?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是毫不气馁、挑灯夜读的爱因斯坦。(指名说,一起说)
  (2) "通宵达旦、刻苦钻研" 这两个词说的是谁?那我们可以说?
  (3)"跋山涉水、呕心沥血"说的是李时珍?那我们可以说?
  师:黑板上有两个词用在三个人身上都合适,你们发现了没有?(用上坚持不懈、举世瞩目两个词说一说)(他们*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通过读课文,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作者是怎样具体介绍他们的呢?
  2.走进具象的人物
  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做上记号,再读一读。
  (1) 谁来读写爱因斯坦的句子。(指名读)用上"虽然……但是……最终……"怎么读。(指名读、齐读)。
  用上"虽然……但是……最终……"概括地说说爱因斯坦。(可以多指几名学生说)
  师:说得非常清楚,作者正是这样介绍爱因斯坦的,先写他小时候并不聪明,再写他怎样勤奋学习,最后写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 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写爱迪生的句子。用上"虽然……但是……终于……"概括地说说爱迪生。(指名说,说给同桌听听)
  师:我们发现,作者介绍爱迪生的方法与介绍爱因斯坦是一样的,都是先他小时候并不聪明,再写他怎样勤奋学习,最后写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那么作者介绍李时珍是不是也这样?(先介绍成就再介绍怎样努力)请同学们用心读读写李时珍的两句话。如果用一个关联词将这两句话连在一起,你会用哪个关联词语?(指名读,齐读)。
  师:如果先说原因后说结果,可以用哪个关联词?谁来说?(指名读,齐读)
  师:学到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作者用爱因斯坦、爱迪生、李时珍的事例想告诉我们:(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才能来自勤奋)
  对,这就是本文的中心思想,是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古今中外,才能来自勤奋的事例多得说也说不完,用文中的词来说就是(举不胜举)。
  爱迪生的一句名言也正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引读,再读)
  四、拓展延伸
  1.读到这里,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读了课文后,难道你就没有问题要问了吗?
  2. 引导生问:文中举出的事例都不是神童,如果天生是神童但不勤奋,结果会怎么样呢?
  (师出示方仲永的材料)
  3. 读白话文版《伤仲永》。
  (1) 阅读,用上"虽然……但是……最终……"说说方仲永的事例。
  指名说,师在资料上划出来:谁能用上更多的词句说。(学着他们的样子,把自己的学习成果说给伙伴听一听,如果伙伴说得好,就请你给他画上一颗星)。
  请将所说的文字写下来,写到刚才那句的后边。
  (写好了的同学将自己整理的这段话读好。)
  师: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反面的例子。如果我们将这个例子用到课文里去,就像用正反两个方面去证明数学计算一样,使课文有了正反两个方面的证明,这将更加使人相信才能来自勤奋了。如果作者要选用我们手头的事例,他该怎样修改这篇文章呢?
  (2) 改编课文。
  ① 如果直接加上方仲永的例子,四个例子会太多,怎么办呢?
  ② 如果他要去掉文中的一个例子,该去掉哪个比较合适,为什么?
  师:好。改编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保留,第二自然段去掉一个再将李时珍的提上来,第三自然段去掉,第四自然段就用我们手头的事例,最后一个自然段保留。
  五、齐读课文、享受快乐
  1.读改编后的文章。(集体合作:第一自然段齐读、第二自然段齐读、第三自然段由写的学生自己读、第四自然段齐读。)
  师:读了有什么感觉?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发现了一个秘密:每个人都拥有一座等待开发的宝藏,开启宝藏的金钥匙就是勤奋,就是坚持不懈的努力。
  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呢?
  2.送一句格言
  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迫使它燃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高尔基)
  六、课外作业
  将我们改编后的文章写下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伤 仲 永 作者:王安石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7 21:18 , Processed in 0.052187 second(s), 14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