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2|回复: 0

[语文上册]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5 11: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2、古代送别诗一组(补充阅读材料)
  3、课件。
  一、谈话激趣
  1 歌星、演员、运动员,你喜欢哪些人?诗人、作家、科学家,
  你对谁的印象最深刻?
  你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名人是谁吗?
  2、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师: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
  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
  后人望尘莫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课件出示课题)
  二、读懂诗题
  1、齐读题目
  读准“孟浩然、广陵”,强调“孟”的第一笔是横撇。
  指导写“孟”字。
  2、个性化读题
  ①自由读题,,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着重读那个词。
  ②指名读,点明是送别诗,
  相机交流黄鹤楼、孟浩然、广陵的相关资料。
  ③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题目呢?
  同学们自已再读一遍题目吧!
  3 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
  成了一种习俗。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
  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在名楼:
  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
  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一样的潇洒飘逸,一样的诗才出众,互
  相仰慕,相间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遍题目吗?(生再读题)对,我
  们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出示卡片)。
  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步:
  (出示卡片)“读通诗句”
  三、读通诗句
  1、自由读,强调读准音,认清形。
  2、指名读,检查“辞”的读音,读准 “孤帆远影”。
  3  指导读出诗的节奏感:二二三节奏、四三节奏
  四 理解诗意,体验诗情。
  1理解诗意
  ①先借助注释,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桌听,
  ②交流自学所得。
  重点词能帮助我们理解诗句,你能说出哪些词语的意思呢?
  想说哪个都行。
  2 体验诗情
  ① 结合板画,理解“西辞”。
  (画出长江简图,拿出黄鹤楼卡片和扬州卡片)
  哪位同学帮老师找出它们的位置?
  ② 结合课件,感受“烟花三月”
  范读、指名读、齐读
  ③ 想象悟情,朗读体验。
  目送友人远去,李白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看呀,望呀,
  他究竟看到了什么?
  长江,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真的只有孤零零的一只帆船?
  (相机板画众帆。板书:帆尽,情未尽。)
  引导带着理解读,读中悟情。
  ④ 独特体验,个性朗读。
  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
  相机引导带着自己的感悟读。
  ⑤ 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创情境。
  ⑥ 入情入境,配乐吟读全诗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我们一起再读一遍题目。
  五 小结
  (音乐:送别)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
  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
  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7 17:57 , Processed in 0.048430 second(s), 14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