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2|回复: 0

[语文上册]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28万

主题

28万

帖子

8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8531
发表于 2016-8-15 11: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设计理念:
  注重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为学生学好课文做好准备;注重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言语的形象、意境、情感、道理、神韵,让课文言语在学生的心理活起来。
  教学目标:
  1.了解 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学生抓住重点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2.学生通过展开想象,情感渲染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一.       导入课文(出示课题)
  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片课文.齐读课题,请同学们清晰而坚定地读,能不能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再读读课题.
  二、感受“中华不振”
  (一)              请同学们这篇课文里有一个词语与课题中的中华之崛起意思正好相反的这个词语?(中华不振)
  (二)
  仔细地读课文,思考:你从什么地方读出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意思?把它划下来,然后挑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些地方来读给大家听.(边读边划)自由的、放声地读。
  (三)              反馈
  (以下板块的教学顺序由学生的发言而定)
  1嘿,这一带果真有和别处不大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2.他们急忙奔了过去……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战立在一旁。
  3.一问才知道……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教师即兴引导理解。
  4., :研读这一部分:同学们在读书声中几乎每一位同学都把它划下来了,我记得刚才是这位同学读到这句话。
  A:交流:请你再读读(出示):谁又敢怎么样?谁再想读一读。想象说话。在同学们的脑海里面是不是想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甚至还看到了什么?(教师即兴引导理解)
  B:再次想象说话:谁再来读读这段话,同学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教师即兴引导理解)
  C: 情感深华: 谁又敢怎么样呢?读着这样的话,亲眼目睹这样的事,你脑海里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要问呢?
  D:情感进一步深华:中国的巡警有没有给他撑腰?这个把中国人轧死的洋人,他最终被惩处吗?这些围观的中国人有没有为自己的同胞讨回公道呢?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即兴引导理解。
  三.参读“中华不振”。
  1.过度:谁又敢怎么样呢?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么能够不冲动呢?怎么不愤怒呢?但是,在当时的中国里发生这样的事,太平常了。(出示资料)
  1868年,上海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让中国人入内。。。。。。在上海外滩公园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的入内”
  你有什么话想说?
  四.立志振兴中华
  1.周恩来从租界回来以后,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2.交流
  3.小结:是的,少年周恩来目睹了中国人受欺凌。他明白了在修身课上,当魏校长指名让他回答时。
  他胸有成竹地站了起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铿锵有力的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12 21:08 , Processed in 0.055756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